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版 > 政府信息

吴忠市儿童福利院坚持“四化四育” 全方位为特殊困难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吴忠市民政局 时间:2022-05-10

吴忠市儿童福利院是集弃婴、孤儿和困境儿童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自建院以来累计养育孤弃、困境等儿童90余名。近年来,儿童福利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坚持“四化四育”,加大关爱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孤残和困境等特殊困难儿童快乐健康成长。2021年,该院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亲情化抚育,保障儿童身心健康。针对各儿童身体状况和体质特点因人施策、分类护理,全面保障其身体健康。注重儿童心理健康,在院内开展““红色家书”“情绪万花筒”“心理沙盘”“抗疫心理处方”等载体活动,定期邀请专业社工、心理辅导师等开展心理疏导、保健教育等,及时发现、疏导孩子心理问题。实行亲情化陪伴和个性化引导,民政局和院内干部职工与儿童“一对一”结对认亲,开展经常性陪伴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疫情期间,院内实行封闭式管理,全体人员24小时值守,每天给孩子们上网课、做手工、讲故事、做游戏,确保封闭期间在院孩子生活多姿多彩。

个性化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突出四个“强化”,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儿童德、智、技、能等全面发展。强化职工教育培训,组织院内职工认真学习《收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学习儿童护理、康复等技能,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儿童防范和法治意识,组织儿童到检察院等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普法宣教活动,多次组织开展“校园零零欺—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小组活动”、法治讲座等活动,为儿童健康成长构筑起“防火墙”。强化“亲情”融合,针对部分儿童为服刑人员子女的情况,全面保护其隐私,避免儿童受歧视,做到“最小化”知晓;引入专业社工,开展融入活动,帮助孩子全面融入院内生活,送孩子开展“探亲”活动,增进孩子们与父母的感情。强化技能培养提升,结合每个孩子兴趣爱好和特点,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投入资金近150余万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四点半课堂”、校车接送、社工服务,开展课业辅导、技能提升、兴趣培养等活动,丰富孩子业余生活,增长其特长技能。

多元化培育,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在院内设立“儿童议事会”,组织儿童开展议事活动,鼓励儿童参与院内共建,着力提升其“主人翁”意识。组织开展禁毒知识、文明创建、法治宣传等手抄报比赛,规范未成年人行为。每年邀请道德模范、老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等,讲述身边感人故事、传授美德事迹,开展礼仪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良好品德。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带孩子走进军营,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爱国影片,邀请老复员军人讲述革命传统,培养儿童爱国情感。带领孩子走进自然,游览贺兰山、水洞沟等风貌,参观农耕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感悟传统历史文化,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及时跟进掌握孩子学习情况,使每名孩子生活角色“不缺位”,生活学习有信心。开展志愿服务、消防演练、垃圾分类、烘焙、插花等活动,通过多元化教育培养,以德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长效化济育,营造儿童良好成长环境。建立“一个”机制强引领,成立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留守、困境等儿童关爱保护方案等制度文件,争取并投入资金2150余万元,在全市建设儿童之家(四点半课堂)556个,配备乡村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545名,全面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权益。建立“两级”信息群抓管理,建立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微信群,将市、县、乡、村儿童工作人员、孤残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全部邀请进群,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关爱活动,适时掌握儿童情况,着力解决儿童思想、生活、监护等方面困难问题。落实“分类”养育津贴强保障。全市1582名困境儿童和机构内35名养育儿童,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249元、937元、531元的标准落实养育津贴,全年共发放孤儿养育津贴14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