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网记者 谷刚
新冠肺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荆楚大地肆虐。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国上下打响!
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逆行”出征;阴霾笼罩的城市,他们拨云散日;樱花盛开的季节,他们微笑凯旋。
99名白衣天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的殷切重托,怀揣着吴忠143万人民的深情祝福,火速集结,驰援湖北、支援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累计救治护理患者2000余人,完成咽拭子采集1335人次,其他服务1万余人次。
脸上留下的压痕、防护服里的汗水、重获新生的患者,写满了他们的“战功簿”,擦亮了他们的“军功章”。
在湖北,吴忠市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抗疫英雄们,用责任和担当,与湖北人民一道,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书写了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时代篇章。
医疗队员们相互打气,共克时艰。
悬壶入荆楚 白袍作战袍——你们是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月27日。
命令:援助湖北!
使命重如泰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第一时间响应,选派“精兵强将”,奔赴湖北抗疫一线,全力支持武汉、襄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我是共产党员,危难时刻,让我先去。”“我没有家庭负担,我去。”……
一封封热血沸腾、催人泪下的“请战”书,彰显的是吴忠大地英雄儿女的忠诚底色、赤子情怀,诠释的是危难时刻,“逆行者”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1月27日下午,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微信工作群里突然跳出了报名驰援湖北的通知。“我报名!”“我报名!”“我也报名!”几分钟后,报名的回复就已经刷屏。“护士长,让我去吧。其他人有家庭、有孩子,我单身,没负担。”这句朴实的话语,让护士李慧梅成功“入围”。
当天,还在值夜班的李慧梅得到次日出征的消息后镇定自若,妥善安排好交接班工作后,她把自己心爱的及腰长发剪掉了。
回到家,李慧梅才把出征湖北的消息告诉了父母,母亲难掩悲伤,扭头跑进了里屋,偷偷地拭泪,她赶紧劝慰母亲说:“我从小就在你的保护下长大,没经历任何风雨,需要历练。我都已经24岁了,也该为社会做点什么,你就放心地让我去吧!”
李慧梅的父亲李辉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是个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家国危难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支持女儿“逆行”出征。看着父亲坚毅的眼神,李慧梅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
作为我市首批“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中年纪最小的一员,李慧梅说:“阻碍成长的从来都不是年龄,穿上白大褂,我们就不再是孩子。”
站在窗前,朝着家乡的方向三鞠躬。是市人民医院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梁健的“规定动作”,她泪流满面,念念有词,祝愿父亲一路走好!
大年初一,父亲病重过世,失去父亲的梁健犹如失去一片天。简办丧事后,她接到了医院报名援助湖北的通知,梁健瞒着母亲和家人,加入了最美“逆行者”的队伍中。
“本本分分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梁健的父亲生前经常教导她的一句话。“2003年,我在抗击‘非典’的一线,那时候,父亲就常常鼓励我说,‘真正的勇士,上了战场应该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梁健说。
这些年来,父亲的“精神衣钵”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1月29日,在抵达襄阳市中心医院后,梁健才通过视频,告知了母亲和家人真相。81岁的老母亲虽眼含热泪,但依然表示“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职就是尽孝”。
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彩霞是盐池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还在哺乳期的她,“狠心”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向着最危险的“前线”逆行出征;
马文静是同心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的护士,她的丈夫是一名辅警,两个孩子大的3岁,小的1岁。他们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伉俪同心,共同奔赴一线战“疫”;
在襄阳一线奋战多日后,市人民医院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朱丽娟,才往家里打去第一通电话。通话40分钟,年幼的儿女哭喊了整整30分钟——他们要妈妈回去。
……
病毒无情,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但在使命的召唤下,他们义无反顾,向属于自己的战场“逆行”。
救死扶伤路 大爱仁心术——你们是人民健康的最美守护者
投入战“疫”一线后,医疗队员们把对家人的“狠心”,化作了对患者的满腔赤诚。
54岁的常海强不敢向90岁高龄的父母辞行,匆匆踏上援助湖北的救死扶伤之路。被分配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后,他担任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队长,带领21名医护人员与新冠病毒“一较高下”。
“不身临其境,就无法感觉到形势的严峻。”常海强和队员们接管了收治重症患者的隔离病区一、二病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时间去从容地和同行探讨。但17年前有过抗击“非典”疫情的经历,让常海强成了医疗队里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战“疫”月余,常海强经历着一次次“生死时速”。
一病区24床的寇某某,是一个29岁的壮小伙子。2月1日上午9时,常海强和护士进入隔离病区查房时,寇某某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生命体征一切正常。
仅仅两小时后,寇某某突然全身乏力、呼吸急促,说话开始变得费劲,就连大便都只能在病床上解决,这样的异常情况引起了常海强的警觉。“他的氧合多少?”常海强急忙问。“只有70,还在往下掉。”一旁的护士回答道。
“快,上氧气面罩,调大氧流量。” 常海强招呼着护士,但依然无济于事。
“上无创呼吸机,先保证患者不要缺氧窒息。”经过常海强和护士们一番紧张有序的救治后,寇某某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恢复到90以上。
常海强立刻安排寇某某复查胸部CT,发现他双肺病灶已经比前一日增加了一倍,几乎成了白肺。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常海强根据寇某某的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科学进行救治,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从襄阳‘战友’发来的治愈出院名单上看到熟悉的名字,我感到莫大欣慰。”常海强说。
领教了新冠病毒的可怕,常海强和队员们“约法三章”: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经常巡视病房,不允许坐在办公室。
抢救徘徊于生死边缘的患者,换来的是一个个重症病人的转危为安。支援期间,常海强先后带队查房2000余人次,救治重症病人325人、危重症病人11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1人,操作无创呼吸机22人次,6次及时发现病危病人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挽救了患者生命,无一人病亡。
武汉清晨的天刚麻麻亮,盐池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路霞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简单的进食,便奔赴一线。
咽拭子标本的采样,这是一个离病毒最近的岗位,近到可以看清楚患者飞沫喷向自己的轨迹,但路霞第一个站了出来。
2月7日,一名王姓疑似患者接受鼻咽及口咽拭子的采集。患者坐着稍微仰头,路霞躬身将鼻咽拭子深入患者鼻腔、鼻咽,这时患者剧烈打起喷嚏来,当拭子进入口咽时患者又出现了咳嗽和呕吐,患者的分泌物不时飞溅到路霞的防护面罩及防护服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患者见状,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路霞却温柔地说:“没事,别紧张,放松些,马上就好了。”
刚接触疑似患者时,一些护士会在患者喷出分泌物时下意识地向后退,但这样做,无疑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那时候,我们就相互提醒和鼓励,力求把细节做好。后来,面对那些对刺激敏感的患者,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从容淡定了。”路霞说,作为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还应该尽可能让患者感觉到舒适和温暖。
3月8日早上9时,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李红再一次来到熟悉的“战场”。
“铃铃……铃铃……”护士办公室电话响起,电话那头让李红前去处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名康复的老年患者,社区来接了两次,依然不肯回家。
“老爷爷,您已经康复了,为什么不愿回家?”李红关心地问道。可老人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社区已经第三次催您了,您要配合他们工作。”李红躬下身子说。老人依然选择沉默。一旁的护士悄悄说:“几天前,老人唯一的儿子去世了,没了亲人,他回去更孤单。他把我们都当自己的子女了。”
听了此话,看见老人微微颤抖的双手,低头抽泣的凄惶模样,李红瞬间泪眼朦胧。
见过了太多“生死瞬间”,李红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争取一秒,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这件事情后,李红只要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后就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的“战场”上,市人民医院12名“白衣战士”同病魔“战斗到底”。在救治危重患者米某某时,对患者不仅要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还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这就需要七八位医护人员共同护理。
在满是气溶胶的负压病房里,每2小时为患者吸痰一次。通常完成一次俯卧位通气动作,七八个医护人员就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护人员的科学救治和精心护理下,米某某很快就治愈出院了。
鼻梁上皮肤破损、面部磨损起了水泡、头颈部深深的压痕;眼睛因熬夜和消毒用品刺激而充血、出血,干燥裂开的口唇;湿透的洗手衣紧贴身上,夹杂着消毒水味、汗味和尿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田新利说,为了节约物资、节省时间,队员们即使穿着纸尿裤也不敢吃喝,“下班后摘下护具,脸上都是压力性损伤。但大家不敢懈怠,支撑我们的是一个个患者眼中满含的期待。”
因为长时间不喝水且不会使用尿不湿而出现了血尿的医疗队员张艳琴;10个小时不进水进食,累了只能坐在地上或靠在墙上休息一会的医疗队员胡丽荣;捂着厚厚防护服,出现缺氧症状,在休息片刻后又投入紧张工作中的张静华……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每位英雄的战斗过程都会让人泪目。
寒冬执甲出 春暖花开归——你们是医者仁心的最美践行者
正面:航班,胜利号;登机口,凯旋门;目的地,美丽故乡;日期,抗“疫”胜利日。背面:“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湖北因你更美丽”……一张特殊的登机牌变成了湖北人民的“感谢信”,也成为医疗队员们“最美的纪念”。
看着登机牌的市人民医院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领队王季春陷入沉思,思绪又“飞”回到医疗队临行前的武汉。
“谢谢白衣天使”“英雄一路顺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王季春回忆说,在车队经过的道路两旁,尚在家中的市民纷纷打开窗户站到阳台边,挥舞着国旗、彩带,用最大的音量,喊出对白衣天使们由衷的感谢。“感谢的话语此起彼伏,是这个春天发自武汉市民心中最真挚的声音。” 王季春说。
3月20日是市人民医院首批医疗队凯旋回家的日子。
十里相送,人群里有曾经的患者。
走出酒店,眼见一片火红。一条条横幅,写满襄阳人民对医疗队的感谢。响亮的致谢声,在划破天空的那刻便已令人热泪盈眶。马路边,一双双挥动的手、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遍又一遍“谢谢”……
星夜驰援,医疗队的日常是隔离病房和酒店房间的两点一线,如今,终于能看到这座城市更清晰的模样。市人民医院骨二科护士长杨静告诉记者,虽然预想到沿途可能会有欢送的场面,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走出家门,为大家送行。
“在人群中我看到了两张熟悉的面孔,那是我们曾经救治过的父子俩。”杨静说,父子俩就那样站在马路边上,双手合十,不停鞠躬,还不时用双手抹去抑制不住的泪水。
杨静拿出手机,记录这个画面,满满感动,不觉已哭湿了口罩。“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想到会收到这样的感谢。”杨静说,他们送行的画面,将在心里珍藏一生。
这一路,满满都是感动,眼泪不自觉地落下。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王越说:“临行前,襄州区人民医院工会主席熊玲送了我一本襄阳风景的明信片,邀我疫情结束了再来,她陪我在襄阳‘打卡’。”
“幸亏有你们,白衣战士们、恩人们,回去好好休息,尽快与家人们团聚。”3月21日,是王越回到家乡后的第二天,曾经救治的患者王秀英老人给她打来视频电话,向她送出祝福。“老人心心念念要给我包饺子吃,可惜没能等到她解除隔离,我们就要回家了。”王越哽咽着说。
誓与湖北共风雨,甘洒热血写春秋。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员逆行出征、舍生忘死,让人们看到了医者仁心的大爱无疆、英雄本色。返回家乡后,他们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
在河东机场,举行隆重的“过水门”仪式,用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在集中隔离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来迎接英雄凯旋。随后,并连续召开慰问座谈会,向99名白衣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在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途中,摩托车礼宾车队列队护行,警车全程开道,行经城市路口,执勤民警列队敬礼,向最可爱、最可敬的“白衣战士”致以最高礼遇。沿街,热烈的欢呼声、深情的呐喊声在前来迎接英雄的人群中此起彼伏。“热烈欢迎援湖北医疗队员凯旋”“去时无畏,来时无恙——吴忠欢迎你们回家”等横幅标语格外醒目,表达着家乡人民对英雄凯旋的最高敬意。一些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援湖北医疗队员的照片、海报,展示着战“疫”英雄们的坚守和力量……
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不仅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实际需要,更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市卫健委主任马锐锋介绍,我市严格执行中央、自治区关于关心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相关要求,为医疗队员及家属送去慰问金,并为48名医疗队员晋升了专业技术岗位。隔离休整期间,及时提供配餐送餐、健康监测等多项贴心服务,并为每位医疗队员赠送一束鲜花、一份营养餐、一套书籍、一张营养卡等“十个一”的爱心“大礼包”,全方位保障队员全面休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让尊医重卫成为全社会共识。”马锐锋说。
寒冬执甲逆向行,春暖花开凯旋归。
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职业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再次向你们致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