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扶贫车间长效运营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扶贫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所关注的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努力探索和实现的。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村、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精准脱贫途径,努力在扶贫车间建设发展宣传引导、搭建平台、政策配套、优化服务、监管防控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因需建设了58个产业契合度高、带动发展力强的扶贫车间,显著带动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培植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暨全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会召开后,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安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的重要举措,深入扶贫车间开展调研,掌握情况、征询建议、探讨对策,通过领导干部包抓、激励奖补支持、帮助解决困难,加快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
一、全力促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聚焦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生产经营主体招工难、产品销售难、运营管理难等问题,强化工作措施,支持推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38名领导干部定点包抓扶贫车间生产发展,通过与帮扶单位、龙头企业的协调对接,逐一梳理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实行“一间一策”精准帮扶,协调解决扶贫车间在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招工复工、疫情防控、原材料采购、订单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协调发放金融贷款460万元、帮助解决防疫口罩3200个,消毒用品1810公斤,帮助招聘就业人员396人。截至目前,82家扶贫龙头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58家扶贫车间有56家已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98%。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的复工复产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收,有效化解了疫情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影响。
二、加强引导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深入贯彻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扶贫车间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宁开办发〔2020〕6号)要求,引导扶贫车间持续发展。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建厂引驻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闽宁协作帮扶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车间的建设与经营管理。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市场主导、质量优先”原则,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产品加工业扶贫车间,因地制宜谋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扶贫车间主导产业,形成产销互补的集群效应、品牌效应,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对全市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生产销售等情况开展调研督导,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制定了《关于促进全市扶贫车间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对扶贫车间规范运营、政策落实、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全市扶贫车间健康发展,推动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提供了可借鉴之因素。四是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加大对村委闲置房屋、废弃学校等场地有效利用;积极统筹整合资金,持续完善和推动扶贫车间“水、电、路、消防、公厕、仓储”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扶贫车间周边环境,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
三、政策扶持扶贫车间纾解困局
针对我市扶贫车间普遍存在的招工、用电、采暖成本高等困难,协调配合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帮助扶贫车间可持续运营。一是想方设法解决好培训政策不理想的问题,加强对中介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优化培训程序和相关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岗前培训的新模式,提升技能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鼓励企业、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共补贴9家扶贫车间243.3万元,惠及员工781人。组织全市22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主动对接扶贫车间开展上岗前和转岗转业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共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67人。二是针对当前务工奖补政策只覆盖建档立卡户的情况,通过扶贫资金整合等方式,适当调整扶贫车间务工就业奖补政策的覆盖范围,提升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就业补助政策的稳岗作用。协调指导各县(市、区)针对群众务工实际,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务工奖补条件由6个月缩短至3个月,提高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务工积极性,减轻了扶贫车间在招工、工资成本方面的困难。三是协调税务、金融等部门针对扶贫车间发展难、融资难等问题,研究出台针对性金融扶持政策。协调商务部门为企业销售搭建平台,综合运用“消费扶贫”、“网络扶贫”等政策,探索解决扶贫车间存在的产品“卖难”问题。结合“百企帮百村”行动,鼓励动员各商会、工商联会员企业帮助销售扶贫车间产品,扩大产品销路。四是针对疫情影响和订单少、利润较低等问题,充分发挥部门主导优势,帮助服装加工车间稳订单、保运营。如同心县同德村扶贫车间60%的订单均为当地校服和工服加工生产,“一手”优质订单的数量保障了扶贫车间的增收运营、稳岗就业。红寺堡区对所有扶贫车间实行3年免厂房租赁费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四、扶贫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就业,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以及新媒体等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鼓励扶持扶贫车间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创建扶贫车间。二是及时总结推广扶贫车间建设的经验,选树扶贫车间“同心模式”(获国务院扶贫办肯定)等典型,努力营造扶贫车间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车间认定程序,建立扶贫车间退出机制,按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和质量标准指导规范扶贫车间安全生产运营,服务保障务工群众利益。对吸纳贫困劳动力不足、拖欠工资、出现安全、质量、环保等问题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扶贫车间资格,接受社会监督。
目前全市扶贫车间总体复工复产率高、管理运营平稳、带动能力持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质量优先、合理布局、聚焦脱贫”原则,以就业门槛低、市场前景好、发展可持续、带动增收效果好为标准,持续探索加强扶贫车间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扶贫车间的扶持、管理、服务力度,使扶贫车间成为接续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产业支持和人才支撑。
吴忠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20年8月14日
(联系人:蒋文军 联系电话:2034000)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