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加快解决宁南山区移民搬迁中遗留
住户安置问题提案的答复
(自治区十一届政协一次会议165号提案)
市政府督查室:
根据《吴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和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吴政办发〔2018〕28号)文件,现将我办配合办理的自治区十一届政协一次会议165号提案“关于加快解决宁南山区移民搬迁中遗留住户安置问题”办理情况的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遗留住户尽快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早日消除安全隐患”建议的落实情况。
移民遗留问题主要涉及集中在我市同心县,“十一五”、“十二五”同心县累计搬迁安置移民24897户97428人。其中“十一五”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共建成11个安置区18个移民村,共安置移民18642户77255人(含县外中宁县马塘和孙家滩项目区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完成移民搬迁8799户37201人,县内建成2个移民村,搬迁安置移民1589户7090人;县外在青铜峡、利通区、红寺堡区安置移民7210户30111人。通过十年来人口的自然增长,在实施“十一五”“十二五”新增和遗留人口搬迁安置项目中,同心县摸底共计3398户12307人。这些遗留户主要是因故土难离,年老体衰,群众守土意识强烈不愿搬迁;因政策性原因,以2009年12月31日分户为界限的,多代多人分户的;通过历年搬迁迁出区土地资源释放出来,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看到在迁出地种地、养羊的;部分群众钻户籍管理的空子,夫妻分户各执一个户口本,一户分为两户的,其中夫妻一方享受移民搬迁,将另一半户籍遗留在迁出区;子女将年老父母分户套取低保等优惠政策,在迁出区占有承包地以及重复户籍,例如在迁出区有个户籍而在灌区或者城镇还有一个户籍,并有房有地有职业;不属于迁出地常住人口,举家在城镇、城市、灌区定居但是户籍还在迁出区,属于自发移民性质,多头跑的,不常年固定居住的。
针对移民搬迁中遗留的住户,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危房改造、自发移民、“多代多人”困难户住房安置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进行了妥善安置。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为了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迁出区剩余和新增人口搬迁安置问题,巩固生态移民成效,顺利在迁出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同心县制定了《同心县生态移民迁出区剩余和新增遗留人口搬迁安置实施方案》,初步确定约4300户户籍在迁出区,但不在迁出区居住,在现居住地有房、有地、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口实施市场化安置,通过政府补助(每户补助4万元,单人单户补助1万元),在现居住地落户发展。目前已搬迁安置1850户6911人。二是通过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990户7468人(县内1890户7079人,县外100户389人),目前县内已搬迁826户3726人,县外37户164人。三是通过集中危窑危房改造进行改造安置点6个(白阳洼、毛家墩、贺家塬、罗台、尖脑、马高庄),搬迁遗留户人口157户507人,通过项目扶持,支持群众在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脱贫致富。四是加大对交通、人畜饮水和单户危窑危房改造覆盖面,通过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就地进行政策扶持,促进群众脱贫。另外,加大低保和残疾补贴覆盖面,对缺乏劳动力,发展能力不足的人口进行政策兜底,保障这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五是吴忠市2017年争取自治区《关于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迁入县多代多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指导意见》中下达批复资金1453万元,在移民新村解决了823户遗留户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全市“十三五”要搬迁的3141户11637人建档立卡户,其住房全部新建完成,房内设施齐全并达到搬迁入住条件,全市已完成搬迁安置1698户7001人,下剩移民正在陆续搬迁安置,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二)关于对“挖掘农村自然条件优势,对遗留住户进行重新规划,多渠道解决住户的脱贫发展问题”建议的落实情况。
“十一五”移民迁出区主要是田老庄、马高庄、张家塬、窑山和河西东部、王团东部山区100个行政村,“十二五”移民迁出区主要是田老庄、马高庄、预旺、兴隆、张家塬、窑山和河西东部、王团东部山区40个行政村,为进一步解决遗留住户脱贫发展问题,切实落实惠农政策,我们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搭建移民区社会帮扶、社会救助平台,为住户创造条件,提供方便,鼓励移民创办农资超市、商贸流通等自主经营项目。例如同心县对“十一五”和“十二五”已经安置的19个移民村4万余人纳入到了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当中;盐池县率先推行了“村级互助资金”金融脱贫管理模式,成立了互助资金管理组织,重点扶持群众发展暖棚养羊, 建立健全了救灾救济、扶贫政策资金和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移民搬迁后遗留的问题是客观必然普遍存在的,移民经济基础普遍薄弱,文化技术水平落后,自我发展意识薄弱,从事第一、三产业生产面临实际困难。下一步,在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通过逐步完善良好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壮大产业基础,提高移民劳动技能,依靠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发展,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实现逐步能致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