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静、锁红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为核心,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排精品文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重点,强化措施、细化任务、狠抓落实,有力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扎实推动精品文艺创作生产。深入挖掘民间文艺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作品。新编创作了表演唱《瞧这一家子》、小品《村官和老婆》等文艺新品20个,改编提升《血脉情》《一诺千金》优秀文艺作品2部。话剧《高沙窝脱贫记》舞台剧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群舞《兰花芬芳》、小品《一家亲》《临时党支部》等3个剧目荣获全区群星奖一等奖,《扬鞭再创新辉煌》荣获全区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二是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做好对民间文艺的考察、采集、保护、传承与研究、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将先进的美育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让民间文艺之花在乡村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2017年以来,全市举办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群众文化活动35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到了500万人次。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做好民间文艺的代言人,留住民间文艺,留住乡愁,为乡村埋下更多“美”的种子。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隆重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活动、广场舞大赛、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等重大活动。
三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深入挖掘刺绣、剪纸、武术、方言快板、花儿、口弦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充实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本地非遗项目等优秀文化内容,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功举办宁夏黄河流域非遗讲解大赛、“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进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专家论证、组织申报古琴制作技艺、金氏传统铜铸造技艺、同心汤碗制作技艺等13个项目入选吴忠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忠老醋酿制技艺、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马氏济慈堂生育药剂制作技艺项目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羊杂碎制作技艺、八宝茶、道情等30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剪纸《黄河母亲》、精益裘皮《二毛皮制作技艺产品》《黄河故事》系列组画等多个作品荣获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两晒一促”优品大赛比赛一等奖。
四是配齐配强乡村文化人才。挖掘民间文艺骨干,扶持一批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用民间文艺的力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市县两级编制部门下发了人员编制文件,要求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工作人员,目前配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员106名,培育村乡土文化人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806名。大力培育民间文艺团队。积极鼓励和培育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组建了近2600名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推进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支业余文艺团队,全市组建文艺团队155支,演职人员5657人。
下一步,持续抓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工作,进一步推动盐同红三县(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工作者素质,为推动“盐同红”文化事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文化服务支持。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进欢乐进万家、“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滨河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