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统筹做好自治区、国家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市城市管理局充分发挥牵头单位职能作用,高效推进统筹部署、协调联动、责任细化等措施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提档升级,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份初,组织人员到银川市、石嘴山市学习借鉴迎检工作经验做法,并积极对接联系自治区住建厅等上级有关单位精心指导,于6月30日印发了《吴忠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整体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8月9日和12日分别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王忠杰和该院专家组开展了两场专题辅导,通过专题辅导,就新时代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和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指标进行了详细说明讲解,进一步增强了我市领导干部建设巩固国家园林城市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了迎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月11日,组织召开了迎检复查工作推进会,动员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会议要求,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对照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指标要求,针对薄弱环节和不达标项,认真研究整改措施,确保我市“国家园林城市”金字招牌得到巩固和提升,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并就整个推进过程工作责任作了进一步细化安排,明确由市委、市政府总牵头,各成员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当前,各部门正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进一步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前期印发的《吴忠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吴忠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任务清单》梳理出的短板弱项,持续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步组织做好基础资料汇总、整理、编制及专题汇报片制作、复查线路拟定等基础工作。
始终坚持“公园建设惠及民生,道路绿化丰富景观,加强管理巩固成果”的发展思路,不断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率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建设,有力推动了城市园林绿化向节约型、生态型、景观型转变。一是重精品、抓建设。先后建成了滨河湿地公园、滨河体育公园、清宁河生态走廊、秦渠休闲文化公园、乃光湖湿地公园、树木园、尚荣园、庆华园、清丽园等一批风格迥异、类型不同的精品园;秦韵、唐风、开源、科技等一批档次高、功能全、有品位的绿地广场;金滨路、明珠路、同心街、经一街、文化街、民族街、卫宁路、利华南街、南环路、南一环等95条新建扩建道路绿化。二是重理念、抓改造。运用生态园林和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相继对科技馆、科技广场、清丽园(含母子公园)、庆华园、科技馆、智园、明珠公园、乃光湖、开元大道、同心街、利红街、利华街等13处绿地进行了提质增景改造。三是重契机、抓修复。2020年,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黄河两岸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将滨河大道两侧统一规划,打造以“多彩黄河、美丽吴忠”为主题的生态修复带,为全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重机制、抓转变。2019年,积极推动城市园林养护提档升级,探索建立了绿地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对市区绿地分级确定养护管理级别,实现了“以费养人”向“以费养事”的转变,使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常态,市区绿地更加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五是重优化、抓布局。为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市城市管理局在做好复查迎检各项工作的同时,抢抓时机,于2022年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市区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系统功能,提升绿地服务和承载能力,拓展城市绿化面积,加快城市绿美格局构建。顺利实施了城市东片区道路绿地生态建设项目和城区生态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新建市区道路绿化13条、小微公园建设2处、绿地提质增景建设3处、生态水域水生植物种植4处,原有绿地老旧基础设施维修7处,种植各类苗木2.2万余株,种植地被花卉20余万平方米,园路、广场等硬化铺装7.6万余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5.5万余株、边坡植物约27万株,安装亭廊16座、路灯254套、垃圾桶座椅60个、标识牌44个。
截至2020年底,吴忠市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1.35%、42.74%、21.82平方米。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层次丰富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建成。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