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吴忠市教育局
2019年9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行动计划
2014年以来,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并成功入选教育部教研典型经验案例库中。为了深入贯彻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适应新时代我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进教研工作不断创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宁夏中小学城乡联动教学(教研)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吴忠市中小学教学教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订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学、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质量,开展“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活动,努力构建“校际联合结对、区域联片组团、市外联谊结盟”的共进发展模式,促进吴忠市各县(市、区)校际之间、吴忠与银川都市圈校际发展合作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形成以强带弱、城乡联动、川山互补、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建立跨校际、跨县域、跨市域“共享、同进、均衡、发展”的教学(教研)新机制,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吴忠市教育教学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行动目标
(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共同体的领导、组织、管理、实施、评价等工作机制,促进教学、教研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工作网络。健全市教研室统筹协调、县(市、区)教研室密切配合、牵头学校组织实施、协作学校积极参与、教研组具体落实、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六级教研网络,确保共同体活动落地生根。
(三)完善工作架构。重组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直属学校与市域内各乡村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组建吴忠市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县域内的1所城镇学校分别与几所或者多所乡村学校组成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组建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直属学校与青铜峡市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构建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名优学校与银川市名优学校组成联盟学校教学(教研)共同体。
(四)优化活动主题。聚焦各共同体教学、教研、课堂、教师、质量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手段,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破解教学、教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强教学教研的针对性,实现“精准教研”目标。
(五)拓展活动形式。立足各共同体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业引领、校际会课、专题合作、名师会诊、主题论坛、教学互访、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等方式,增强教学教研的有效性。
(六)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共同计划、共同研修、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观课、共同说课、共同议课、专业引领、送教下乡、共同总结等形式,提高教学教研的实效性。
三、行动措施
(一)建立共同体的工作机制
1.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指导、规划、协调、管理、督查、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2.完善教研部门的服务机制。市、县两级教研室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服务、协调、组织等工作,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走进学校和课堂,贴近师生,服务教学,引领教师共同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建立共同体的条件保障机制。共同体各成员校要全面改善相关校园网络、信息化功能室、综合实验室、学科教室等基础信息化条件,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创造条件。
4.建立共同体的协商机制。市直各中小学为共同体牵头学校,其他各结对学校为协作学校。牵头学校和协作学校要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共同体活动,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共同研究解决本共同体内教学教研中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共同体内所有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
5.建立“菜单式”教学教研制度。共同体各成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教研需求,向教研室提出有针对性和意向性的活动申请,由教研室认真分析预约需求,策划、指导、制定活动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召开方案论证会,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召开活动培训会,让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作用和要求。
6.建立主办、承办、协办制度。教研室为活动的主办单位,牵头学校为承办单位,协作学校为协办单位。主办单位负责活动方案的策划、论证、培训等工作,承办单位负责活动方案的草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工作,协办单位紧密配合承办单位开展活动。
7.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教研室每年对各共同体开展的教研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共同体各成员校的年度考核之中。县域内开展的活动由各县(市、区)教研室下发文件,颁发活动证书;市域内开展的活动由市教研室下发文件,颁发活动证书。证书作为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共同体的工作网络
1.市教研室。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一级网络,负责共同体教学教研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专业指导、过程监督、考核评估等工作,并做好活动的梳理与总结,形成实践与理论成果,面向全市进行推介。
2.县教研室。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二级网络,负责组建县域内的教研共同体,指导县域内的共同体活动,配合市教研室开展市域内的共同体活动。
3.牵头学校。市直属学校为市域内共同体活动的牵头学校,各县(市、区)城镇学校为县域内共同体活动的牵头学校。牵头学校是共同体建设的三级网络,负责协调与共同体内各协作学校之间的关系,与协作学校协商制定共同体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做好活动的牵头、组织、实施和保障工作,保证共同体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4.协作学校。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建设协作学校,是共同体建设的四级网络,配合牵头学校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主题、内容、方式,组织本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体开展的各项活动。
5.教研组。教研组是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单位,为共同体建设的五级网络。共同体内的各学科教研组要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作为重点,重视新型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融合运用的实践与研究,推进“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注重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注重科学教学和实验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或者跨学科综合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合作式学习;重视培育、遴选和推广符合创新素养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实践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精神。
6.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共同体建设的六级网络。各共同体要以牵头学校为主体,整合各成员校的教师资源,组建以区市级名优骨干教师为主持人、以青年教师为成员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采取结对帮扶、集中研修、网络培训、跟岗实习、在线课堂、送课下乡、送研到校等形式,引领青年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构建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
1.重组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采取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愿结对的方式,由吴忠市市直学校与吴忠市域内每个县(市、区)的1所乡村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实现试题、微课、课件、管理方法、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等一切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市域内校际间的深度协作,长期合作,协同发展。
2.组建吴忠市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参照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的组合方式,采取1+n的方式,由县域内的1所城镇学校分别与几所或者多所乡村学校组成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立足乡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实现城乡联动、校际互动、以城市拉动乡村、以强校带动弱校,整体提升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组建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深入贯彻落实吴忠市委、政府关于利青同城化系列部署和要求,由吴忠中学与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市第三中学与青铜峡第七中学、吴忠市利通一小与青铜峡第六小学组成校级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实现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
4.构建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全面落实市委、政府对银川都市圈建设工作要求,由吴忠市幼儿园与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吴忠市利通一小与银川实验小学、吴忠中学与银川市第二中学、吴忠市回民中学与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吴忠高级中学与银川市第九中学组成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教师培养、中高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都市圈“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进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提升吴忠市教育发展水平。
(四)优化共同体的活动主题
1.分析现状,摸清情况。在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之前,各共同体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和教师的需求,对学校的校情、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就“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学教研活动”“如何开展好这次教学教研活动”“开展这次教学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向教研室提出有针对性和意向性的“菜单式”预约申请,由教研室对其进行评估分析。
2.把诊号脉,寻找问题。在共同体向教研室提出“预约”申请的基础上,教研室可通过下校调研、座谈等形式,了解共同体内各成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遇到的困惑,把诊号脉各参与学校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共同体制定活动方案。
3.确定主题,明确方向。在制定、修改方案的基础上,教研室召开方案论证会,组织教研员对共同体的活动方案进一步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活动的主题、形式、内容和要求,并下发文件予以确认;召开活动培训会,面向全体参与的教师和学校进行培训,确保活动不变形、不走样,收到实效。
(五)拓展共同体的活动形式
1.专业引领。各共同体要针对创新素养教育要求下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聘请有关专家及教研人员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专题座谈等形式,引导教师学习掌握创新素养教育理论,探索“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的途径和策略,掌握大数据背景下的观课分析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
2.校际会课。各共同体可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教研交流的方式,开展校际间的线上或线下“会课”活动,交流创新素养教育和“互联网+教育”要求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名师会诊。各共同体要组织本学校的名优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采取在线答疑辅导、在线课堂、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形式,针对本共同体某些教师的“亮点教学”和“病态教学”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讨论,提炼可以推广的成功做法,制定解决“教学病态”的有效“处方”。
4.专题合作。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在梳理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专题,通过“问题悬挂”和“问题招标”的形式,结合各自的优势确定研究专题,建立跨校际的专题研究小组,进行合作攻关。
5.教学互访。各共同体要定期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互访活动,通过开展校际间的线上与线下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研课等活动,搭建和拓展共同体各单位推介、分享、学习、研讨的平台,使共同体内各校的教学“小智慧”凝聚成校际间的教学“大智慧”,便于校际间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6.城乡互动。各共同体内的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要互派教师进行定期学习、观摩、研讨,承担相应的教学教研任务,亲身感受农村或城区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发展和变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7.开放共享。各共同体要以学校为单位举办教学开放日(周)活动,面向社会、家长和其他各成员校全天候开放校园,开放课堂,让社会、家长和其他各成员校了解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情况。
8.党建融合。各共同体在开展活动时,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上示范课、举办党课讲座、与年轻教师、乡村教师结对子等形式,引领教学教研方向,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教学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中,不断探索党建和教学教研工作的结合点,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有效破解党建工作与教学教研“两张皮”的问题。
(六)丰富共同体的工作内容
1.共同计划。由共同体牵头学校与协作学校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就活动的目的、主题、内容、形式、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向教研室提出活动申请。
2.论证方案。召开活动方案论证会,采取专家审议材料→共同体成员校领导专题汇报→专家论证→专家集中评议→形成论证意见或建议的方式,由共同体各成员校负责人就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汇报,由教研室负责人与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在详细审阅活动方案、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和论证,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提出意见或建议。在论证会结束后,共同体成员校对方案进行修改,由教研室发文予以确认。
3.共同培训。围绕活动方案,召开活动培训会。由教研室安排人员面向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操作要领,确保活动紧扣主题、落实要求。在此基础上,也可安排专题讲座,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紧扣活动方案,就学科教学教研行动策略进行专题引领,便于分享智慧,交流经验,启迪思想。
4.共同研修。围绕活动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共同体各成员校教师学习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了解活动的实施目的和意义;学习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把握活动的方向和要求;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活动行为。
5.共同备课。紧扣活动主题,按照“有效备课”要求,由共同体各成员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校级或校际备课团队,按照“团队研究→个人备课→个人授课→集体磨课→个人反思→完善教案”的程序开展“线下”或者“线上”共同备课活动,在课程标准和活动方案的引领下,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和学法,切实制定出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6.共同磨课。紧扣“有效磨课”要求,在共同体各成员学校以学科教研组或者跨学科教研组组建校级磨课团队,共同开展“磨课”活动。磨课可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个人试讲与集体会诊相结合、上课与听课、说课、议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紧扣活动主题,突出活动主题,不得脱离活动主题或者游离于主题之外开展磨课活动,力求通过校级间的磨课活动,磨出一节扎实有效、示范引领的“好课”。
7.共同展课。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共同体各成员学校推选出的课例参加校际间共同“展课”活动,集中展示、交流校级磨课成果,深入探讨扎实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展课按照如下程序进行:一是展示说课,由参与活动的教师采用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方式,说课前的设计思路、方法与策略预估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缘由;说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改进策略。二是展示上课,由共同体各成员校选派的教师分别展示自己的课例,共同展示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各共同体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听课、观课活动,观察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借鉴其做法并激活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三是展示议课,采取中心发言人议课与学科教研员议课和参与教师的共同议课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评议做课教师的说课与上课情况。四是展示辩课,由中心发言人和参与活动的教师结合教师展示的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谈自己的思考,或谈自己的认识,或谈自己的体会。整个展课活动要紧扣活动主题,不得游离于主题之外进行面面俱到的说课、上课或者议课。
8.共同送课。校际展课活动结束后,由共同体各成员校集体商量,按照校际展课的情况,根据结对乡村学校的需要,推选出优秀课例开展共同送课活动,展示校际展课的成果,引领乡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选送的课例必须是符合活动主题要求的、能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的优秀课例。共同送课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校际展开时的要求一致。
9.党建统领。要着力探索实施“党建+共同体活动”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共同体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构建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以党建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开展活动时,支部可采取“主题党日”的形式,组织全体参与活动的党员开展“戴党员徽章、唱党歌、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承诺签名”等活动;可采取党课讲座的形式,由支部书记结合所开展的活动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党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地参与共同体所开展的备课、磨课、展课、送课等活动,主动帮扶乡村教师和青年教师,切实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和教学教研的同频共振。
10.共同总结。所有活动结束后,由主办单位组织、承办单位牵头、协办单位全体参与,对共同体开展的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总结要梳理出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思路,重点总结出突出主题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要做好活动记录与总结及各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整理,包括文本、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要重视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推广,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活动中涌现的优秀教学教研模式和案例。
四、行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互联网+教育”和创新素养的重要举措认真实施。要成立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域联动教学(教研)共同体,负责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共同体建设工作。各有关学校相应成立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协同做好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
(二)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各教学(教研)共同体要认真分析现有学校情况,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度和学年工作计划,及时启动实施相关工作。要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过程管理,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过程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三)积极实践,不断创新。要加强实践,积极探索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组织形态、组织机制和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推动共同体内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共生。要致力创新,明确共同发展目标,找准相互间最佳结合点和增长点,以共同发展创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动新发展,努力为我市推进“互联网+教育”和创新素养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新经验。
附件:1.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2.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3.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附件1
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共同体 | 分类 | 牵头学校 | 协作学校 | 责任领导 | 市教研室 联系人 |
区域共同体 | 第一 共同体 | 吴忠市教研室 | 青铜峡教研室、同心县教研室、盐池县教研室、红寺堡区教研室、利通区教研室 | 各县市区教研室主任 | 白忠明 |
高
中
共
同
体 | 第二 共同体 | 吴忠中学 (校长:胡锋) | 青铜峡高级中学 | 校长:李 彬 | 邵志慧
闵学军 |
同心县同心中学 | 校长:金 平 | ||||
红寺堡第一中学 | 校长:王晓龙 | ||||
第三 共同体 | 吴忠市回民中学(校长:苏晓隽) | 青铜峡第一中学 | 校长:陈英君 | 邵志慧
丁冬国 | |
同心豫海高级中学 | 校长:马彦彪 | ||||
第四 共同体 | 吴忠市吴忠高级中学 (校长:赵生祥) | 同心县回民中学 | 校长: 张 岱 | 邵志慧
杜月兰 | |
盐池县高级中学 | 校长:田广文 | ||||
初 中 共 同 体
| 第五 共同体 | 吴忠市第一中学 (校长:杨明) | 同心县韦州中学 | 校长: 彭志东 | 白忠明
闵学军
|
青铜峡第五中学 | 校长:周茂才 | ||||
利通区金银滩中心学校 | 校长:丁学锋 | ||||
盐池县第一中学 | 校长:王泽恒 | ||||
红寺堡区回民中学 | 校长:杨克虎 | ||||
第六 共同体 | 吴忠市第二中学(校长:田静海) | 盐池县惠安堡中学 | 校长:梁成勇 | 白忠明
丁冬国 | |
青铜峡第四中学 | 校长:汤莹丽 | ||||
利通区秦渠中学 | 校长:马海清 | ||||
同心县第五中学 | 校长:杨永祯 | ||||
第七 共同体 | 吴忠市第三中学 (校长:马云飞) | 同心县下马关中学 | 校长: 白晓军 | 白忠明
杜月兰
| |
青铜峡第七中学 | 校长:哈少锋 | ||||
利通区马莲渠中学 | 校长:曹永忠 | ||||
同心县丁塘镇中学 | 校长: 杨学明 | ||||
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 校长:马泽明 | ||||
第八 共同体 | 吴忠市第四中学 (校长:杨国庆) | 盐池县第四中学 | 校长:黄蜂辛 | 白忠明
宋 蕾 | |
青铜峡第六中学 | 校长:乔铁山 | ||||
利通区高闸中学 | 校长:郝志义 | ||||
同心县河西镇中学 | 校长:马吉宏 | ||||
红寺堡区第四中学 | 校长:齐 刚 | ||||
第九 共同体 | 吴忠市第五中学(校长: 胡 锋) | 同心县第三中学 | 校长:马如云 | 白忠明
李 雪 | |
青铜峡回民中学 | 校长:张爱萍 | ||||
利通区郭家桥中学 | 校长:王学武 | ||||
盐池县第三中学 | 校长:马向升 | ||||
红寺堡区第二中学 | 校长:金忠礼 | ||||
小
学
共
同
体 | 第十 共同体 | 吴忠市利通一小 (副校长:马岩) | 盐池惠安堡中心小学 | 校长:贺文国 | 马长革
王银霞
|
青铜峡第六小学 | 校长:俞 成 | ||||
利通区滨河小学 | 校长:左海荣 | ||||
同心县南安实验小学 | 校长:马峻峰 | ||||
红寺堡区回民小学 | 校长:车燕飞 | ||||
第十一 共同体 | 吴忠市朝阳小学 (校长:路云) | 同心县石狮中心学校 | 校长:杨廷贵 | 马长革
马晓明
| |
同心县韦州镇中心学校 | 校长:马学忠 | ||||
青铜峡第三小学 | 校长:秦 烨 | ||||
利通区板桥中心小学 | 校长:马自忠 | ||||
盐池县第五小学 | 校长:王生雄 | ||||
红寺堡区柳泉中心小学 | 校长:马 龙 | ||||
第十二 共同体 | 吴忠市盛元小学(校长:李文兴) | 红寺堡区太阳山中心学校 | 校长:张治国 | 马长革
李 雪 | |
青铜峡铝业小学 | 校长:孙 军 | ||||
利通区第十六小学 | 校长:马文强 | ||||
同心县河西中心学校 | 校长: 李宗英 | ||||
盐池县冯记沟中心学校 | 校长:范爱文 |
附件2
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牵头学校 | 负责人 | 协作学校 | 负 责 人 | 市教研室 联络员 |
吴忠中学 | 校长:胡 锋 | 青铜峡高级中学 | 校长:李 彬 | 邵志慧 |
吴忠市第三中学 | 校长:马云飞 | 青铜峡第七中学 | 校长:哈少峰 | 白忠明 |
吴忠市利通一小 | 副校长:马 岩 | 青铜峡第六小学 | 校长:俞 成 | 马长革 |
附件3
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一览表
牵头学校 | 负责人 | 协作学校 | 负责人 | 市教研室 联络员 |
吴忠市幼儿园 | 园长:杨秀兰 |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 | 园长:张 欣 | 宋 蕾 |
吴忠市利通一小 | 副校长:马 岩 | 银川实验小学 | 校长:遇 旻 | 马长革 |
吴忠中学 | 校长:胡 锋 | 银川第二中学 | 校长:高小军 | 白忠明 |
吴忠市回民中学 | 校长:苏晓隽 |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 校长:杜殿川 | 邵志慧 |
吴忠高级中学 | 校长:赵生祥 | 银川九中 | 校长:王锦秀 | 闵学军 |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