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吴忠市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1-12-13 来源:吴忠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吴忠市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布局期;是吴忠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吴忠市加快推进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率先在全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充分总结吴忠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全市农业特征变化,准确研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形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提高吴忠市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吴忠市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特编制《吴忠市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作为“十四五”时期吴忠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区域为现吴忠市行政区域。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吴忠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农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全面完成了“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为在全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较好的完成总体目标

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1亿元,年均增长4.2%,产值、增速均居全区第一。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8.3元,增长10.2%,收入水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361缩小到2020年的2.121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种植面积282.8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9.6万吨以上。肉、禽蛋、奶、瓜菜等主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产量分别为10.7万吨、3.3万吨、105万吨、110万吨,分别较2015年增长37.2%65%43.7%21%




1-1 2015年—2020年吴忠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示意图


类别

指标

2015

2020规划目标

2020年完成

农产品供给

粮食总产量(万吨)

90

90

99.6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315

315

282.8

油料总产量(万吨)

2.8

2.9

0.6

肉类总产量(万吨)

15.3

19.5

10.7

瓜菜总产量(万吨)

91

100

110

枸杞总产量(万吨)

0.86

2.4

3.7

葡萄总产量(万吨)

5.4

16.5

4.92(酿酒)

奶类总产量(万吨)

60

87.5

105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2.1

3.4

1.44

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

>95

>96

97

农业
结构

农业总产值(亿元)

110

140

178.1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5

50

49.1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07:1

2:1

1.8:1

农业物质装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58

0.55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210

235

154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5

80

81

农业
科技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70

63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1.5

新型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万人次)

0.4

2

2.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万户)

15

18

20

奶牛规模化养殖(年存栏200头以上)比重(%

80

95

98

肉牛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00头以上)比重(%

20

30

53

滩羊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只以上)比重(%

30

50

60

农业生态环境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100

100

9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8

农残膜回收率(%

80

85

86

化肥利用率(%

35

40

40

农药利用率(%

36

40

40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

28

57.8

55

农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元)

9150

15000

14698.3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成就

1.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畜牧水产养殖结构,着力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做优品质,持续壮大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酿酒葡萄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小杂粮、中药材、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82.8万亩。全市奶牛存栏27.3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奶牛头均单产达到9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吨;被伊利、蒙牛等乳企确定为黄金奶源基地,被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赞誉为“奶牛的天堂、乳企的福地”吴忠伊利是全球最大液态奶加工基地,实现产值80亿元。肉牛、滩羊饲养量达到45.2万头和586.6万只,出栏率较“十二五”末增加35%14%优质瓜菜、酿酒葡萄、枸杞、道地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53.7万亩、24.6万亩、10.86万亩、24万亩。加快建设“塞上硒都”,全市富硒农作物种植面积25万亩,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70

2.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推广。实施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60多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60多个。先后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建立了亚麻籽油、富硒功能农业、葡萄酒产业、奶产业等院士(博士)工作站,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繁育养殖有限公司滩羊产业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站。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饲料精准投放、奶牛发情监测、疫病自动诊断、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自动控制等物联网技术。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西北农大、宁夏大学和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奶产业、肉牛、滩羊、葡萄酒、黄花菜等产业,开展科技示范、成果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建成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53个,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粮食、枸杞、葡萄、中药材、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3.新型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融合重构中不断演化升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坚持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断健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214家、1745家、1091家,塞外香、君星坊分别进入全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和全国亚麻籽油加工“10强”企业名单;组建了奶产业、葡萄酒、黄花菜、蔬菜、亚麻籽油、富硒等25家产业协会(联盟、联合体)。休闲农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利通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盐池县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利通区牛家坊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截至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星级农家乐1家、星级2国家休闲渔业基地2,建成19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86个。农产品电商平台蓬勃发展,利用宁夏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促进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与各大电商运营平台的互联互通,开展开店、运维、设计等线上咨询培训服务,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线上业务。同心、盐池两县被列为宁夏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红寺堡区、青铜峡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积极开展“两品一标”、名特优新、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提升工程,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累计认证“两品一标”产品180个,9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心银柴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称号“吴忠亚麻籽油”成为全国首个亚麻籽油地理标志产品,吴忠“盐池黄花菜”成为宁夏区域公用品牌“盐池滩羊肉”获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亮相中国品牌年度盛典、获得全国十大精准扶贫品牌盐池滩羊和盐池黄花菜分别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主要富硒产品纳入全国富硒产品防伪溯源系统培育出了“塞上硒都”公共服务品牌。

4.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不断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应用,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检测体系能力不断加强,全市6家检测机构均顺利通过2020年全区农产品检测能力验证考核。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等行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主要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行农业投入品备案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在线管理系统,实现农业投入品属地备案、交易监测、流向追溯、质量预警。利通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同心县被评为国家级有机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10家渔业健康养殖场在全区率先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5.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一控两减三基本”成效明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5万亩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38.47万亩,绿色防控技术达到30%以上深入推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促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建立健全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机制,农残膜回收率达到86%以上

6.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扎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多元化服务改革试点。建成吴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吴忠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完成挂牌土地57宗33850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保底租金+盈余分红+打工收入”的农民增收新模式,累计培育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69家,入股土地7万亩,涉及农户1.02万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011笔共计3亿元。实施自治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累计整合资金近4亿元,注入271个行政村,全市323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完成全市43个乡镇497个行政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核实村级资产总额46.6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487个,其中成立村经济合作社35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33个。

7.农业生产基础显著改善

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现有耕地面积和耕地保有量分别为534.5万亩和459.6万亩。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36万亩,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灌溉条件显著改善。大幅引进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大力发展引黄灌区喷灌、滴灌,因地制宜发展管灌;推广扬黄灌区蓄水保墒、抗旱抗逆、测墒灌溉等旱作节水技术;旱作区积极推广应用集雨补灌技术和覆膜保墒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55%。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全程农业机械化生产,推广激光仪平地、无人机植保种植、智能精量播种、青贮收割、全混合日粮搅拌(TMR)等机械化作业技术,新增中型拖拉机34787台、联合收获机2186台、配套机具14159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引进“康洁为民”“黄大姐”环卫保洁公司,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100%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配套,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累计改造农村户厕73227座。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89座。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施“五清一改一绿化”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开工建设美丽村庄示范点136个、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15个,改造危房1.75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68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9处。完成全市2642个自然村分类划定、5个自治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利通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青铜峡市被评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

虽然吴忠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整体态势良好,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制约吴忠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农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效益低、单一性的特征明显,在全产业链构建、生产要素跨界配置等方面融合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还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还需下大力气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层次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不够紧密。三是科技支撑体系相对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机制不活,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职业农民培养成效还不大,产业主体综合素质和技能较低。四是农村发展短板较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还未得到根本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亟需提高。农村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还有短板弱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重大发展战略迎来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对农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极大提升了宁夏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农业农村部与农业农村厅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吴忠农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农业科技发展开拓新思路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都将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革命性力量。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吴忠目前的奶业研究院、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吴忠农业科技园区科技项目建设、新技术的示范等,都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农业结构调整引领新发展

随着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成为吴忠农业发展的新起点。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富硒农产品示范区,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丰收节等农业旅游活动,打造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奶制品、葡萄酒等特色产品,为吴忠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十四五”期间农业提质增效大有潜力可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4.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活力

农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场,农村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必然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血液,提供新活力。吴忠市“十三五”期间出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吴忠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吴忠市关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政策文件,使现代农业建设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灵活、法制更加健全。全市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全面推开,必将进一步激发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不断加强农业农村财政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获得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面临挑战

1.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加大的挑战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吴忠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持续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各地“占补平衡”同量不同质,耕地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年降雨量、地表水径流量、水资源量等主要水资源指标均低于全国其他省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2.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挑战

吴忠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

3.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的挑战

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条不紧密。吴忠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水平较低,精深加工滞后。结构性供需失衡、市场化商品化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增速放缓。同时,没有良好的产销渠道与产销平台,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短板,区域特色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有待提升,产品竞争力较弱,粮食、葡萄酒、黄花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影响力亟需加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十分紧迫。

4.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

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正全面进入总量短缺和结构短缺并存阶段,农业从业队伍后继乏人成为吴忠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涉农部门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显现,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宁夏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为支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走出一条产业繁荣、乡村优美、农民富裕、城乡融合的吴忠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吴忠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贡献吴忠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内生驱动

坚持把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方式、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提升农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激发农村生产要素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突出特色、高质发展

调整优化品质和结构为突破口,扩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需要。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量变”向“质变”发展。深度开发农业多重功能,通过要素跨界配置和多产有机融合,拉长加粗扣紧产业链条,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立足吴忠农业现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破解瓶颈,补齐短板,构建适合区域发展及需求的产业体系,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实施有重点、差别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效能,实现农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沿黄生态环境修复,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环节友好型农业产业。持续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市场导向、开放外向

强化政府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借助“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先行先试,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手发力,深化农业合作,加快推进吴忠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型农业人才,建设农业示范区,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战略定位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按照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统一目标,围绕葡萄酒、奶、肉牛、滩羊、绿色食品五大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发挥吴忠优势,争当排头兵,推动奶牛、肉牛产业更“牛劲”,滩羊产业更“洋气”,酿酒葡萄、枸杞产业更“红火”,优质粮食、黄花菜产业更“绿色”,构建产业更旺、特色更足、质量更优、动能更、效率更高的吴忠现代农业体系。重点突出六大路径:

突出产业高效化激发结构调整。以化解农业结构矛盾、提升产业比较效益为主线,调优调新农业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协调的农业基础产业体系。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展瓜菜、酿酒葡萄、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稳步壮大奶源基地,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推动奶牛、肉牛、肉羊扩群增量,恢复生猪生产。

提升生产规模化催生产业集聚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结构布局,强化产业延伸、技术辐射和主体带动,高效配置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在特定区域集约集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优质粮食、蔬菜、养殖、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依托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科研与产业、生产与营销、企业与农户衔接配套,推动单一种养基地向现代化产业园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链条化实现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交叉型融合,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实现农业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创建一批区域性三产融合发展典范,促进城区、农区、园区有机衔接,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加工链的纵向延伸,推动农产品从种养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链条式递增转化升值。通过服务链的横向扩展,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培育发展农业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功能链的融合与拓展,推动农业向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行业。

坚持发展高质化提升品牌引领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织严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建设智能化监管追溯信息平台。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市场营销。鼓励企业创建产品品牌,推动更多品牌入选国家和自治区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名录,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的农业品牌。

加强要素协同化深挖内部潜通过强化科技进步、装备支撑、金融支持,促进多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机协同。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优势,强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攻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开展以精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按照“‘三权分置’、稳定放活”的原则,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要素供给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潜能活力。

推进人才多元化激活农村双创聚焦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人才队伍,积极创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为农业发展汇集强大人才智力支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农业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携带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到农村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实施返乡下乡创业行动,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储备库,凝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合力。

(四)发展目标

立足吴忠黄金奶源基地优势和黄河流域农业特色,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吴忠农业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设施装备更加先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走出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精致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多元化、专业规模化、发展绿色化”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具体发展目标:

——农业经济总量与质效大幅提升。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3.5%;农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年均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96.6元,年均增长8%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68万亩,改造提升9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合生产能力达到103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14.6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3.7万吨,鲜奶总产量达到21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150万吨,水产品总量1.55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80万千瓦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奶牛存栏量达到45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58.7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745万只,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1.71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葡萄酒年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畜牧业占农林牧业及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7%。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良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农产品转化率达到80%以上。品种结构全面优化,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农业经营体系完善进步。累计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0家、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0个、四星级自治区级家庭农牧场110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明显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0家。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疾病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名特优新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农产品年均增长8%以上,支持企业申请农产品认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加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行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实施耕地分类管理,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型养殖场污染处理率95%;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实现零增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治理,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到2035年,吴忠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供给与消费需求相协调,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成熟,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1 吴忠市“十四五”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总产量(万吨)

99.6

103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282.8

300

肉类总产量(万吨)

10.7

14.6

6%

瓜菜总产量(万吨)

110

150

6%

奶类总产量(万吨)

105

215

15%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1.44

1.55

1.5%

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

97

98

农业
结构

农业总产值(亿元)

178.1

211.5

3.5%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9.1

57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8:1

2.5:1

农业物质装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0.6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154

180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81

83

农业
科技

科技进步贡献率(%

63

65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1.5

2

新型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万人次)

2.1

3.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奶牛规模化养殖(年存栏200头以上)比重(%

98

99

肉牛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00头以上)比重(%

53

60

肉羊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只以上)比重(%

60

65

农业生态环境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0

95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8

90以上

农残膜回收率(%

86

90

化肥利用率(%

40

43

农药利用率(%

40

43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

55

70

农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元)

14698.3

21596.6

8%



























第四章 总体布局

根据吴忠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区域环境、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集中精力建设“一园引领,两区统筹,三带集聚,板块支撑,产业融合”,推动吴忠现代特色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融合化。

(一)加强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重点攻克现代农业技术研发示范、产业链延伸、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主要内容,突出发展草畜一体、优质蔬菜、精品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升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将吴忠打造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先行区,创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全力打造两个示范区

引黄灌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集聚区:以利通区、青铜峡市为核心区域紧扣引黄灌区独特资源和生态条件,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和改革发展推动,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奶牛养殖、精品蔬菜、酿酒葡萄、饲草种植等产业,结合国家“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加快推动绿色蔬菜、优质粮食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打造引黄灌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集聚区。

中部干旱带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盐池、同心、红寺堡等地为核心区域。坚持节与增效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聚焦肉牛、滩羊、酿酒葡萄、黄花菜、枸杞、小杂粮、亚麻籽、中药材、文冠果等产业,适当发展奶牛养殖,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合理优化粮经饲产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地膜覆盖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等工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

(三)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带

优质粮食产业带: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青铜峡市、利通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同心县、盐池、红寺堡区,推进区域化合理布局。依托塞外香、法福来、少武等龙头企业,通过品种选育、品质提升、技术规范,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优质粮食产业带。

黄金奶源产业带抓住自治区千亿元奶产业集群建设契机,稳步壮大利通区、青铜峡市和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奶源基地,支持拓展盐池县和同心县发展奶牛养殖,实施“吴忠牛乳”(宁夏牛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科学饲养,推动奶牛养殖和饲草种植配套衔接,带动吴忠奶产业品质化、高端化发展,建设成为黄金奶源产业带。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沿贺兰山东麓的青铜峡市、红寺堡区,按照“大产区、大产业、酒庄酒”发展思路,构建集葡萄种植、酿造加工、文化旅游、生态治理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引种试验、栽培试验、嫁接抗逆试验等相关研究工作力度,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吴忠产区葡萄酒品牌知名度,推广以葡萄酒为主题的会所经营、酒庄式直销及仓储消费方式,带动葡萄酒产业整体个性化发展,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

(四)提升壮大七大产业板块

着力提升吴忠滩羊产业、肉牛产业、黄花菜产业、枸杞产业、瓜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小杂粮产业七大特色产业板块,逐步实现特色农业用地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不断提升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五优四调四化”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新体系。

(一)优化结构增强品质,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1.稳定增强粮食产能

发展重点: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充分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县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各县(市、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示范强镇等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种植经营,支持通过“龙头+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综合改良等项目。实施良种良法推广行动,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和品牌评选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宁夏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使用,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和产品品牌,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大米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2025年,全市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区域布局:以青铜峡市、利通区为主,利用引黄灌溉优势,建设以黄河为轴,沿河两岸优质粮食种植区为翼的高端粮食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利通区和青铜峡市创建自治区级水稻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创建自治区级玉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2.聚力发展高端奶产业

发展重点: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同步”要求,支持伊利集团奶科院、宁夏奶牛研究院等引进国外优质高产奶牛,大力推广使用性控冻精、胚胎移植DHI测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先进技术,提升奶牛良种繁育水平,实现奶牛优质高产;稳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加快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四期、青铜峡市牛首山奶牛养殖基地、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鸽堂沟奶牛养殖区等建设;加快实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更新升级自动饲喂、环境控制、产品采集、视频监控等设施装备,提高畜牧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强与光明、伊利、新希望等龙头企业的对接联系,鼓励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拓宽生产销售渠道。鼓励牧场通过流转订单等形式建立自有饲草基地,消纳畜禽粪污,实现种养有机结合。实施“互联网+奶产业”行动,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奶产业中的应用水平,加快发展“牛联网”,实现奶牛饲养环境监测、生理监测、精细饲喂、信息溯源等精准信息化管理。2025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215万吨规模奶牛场机械配套率达到100%,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智能化装备比例达到90%以上奶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利通区五里坡、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滩)和青铜峡牛首山3个养殖核心区和盐同红拓展区,逐步将利通区多余部分奶牛饲养向其他区域转移,缓解奶牛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的现状,实现与环境承载力相符合的科学布局。

3.做大做靓葡萄酒产业

发展重点:统筹区域布局、品种布局,在青铜峡市建设以赤霞珠、蛇龙珠、黑比诺、马瑟兰等品种为主的优质干红原料基地;在红寺堡区和同心县建设以霞多丽、雷司令、贵人香和小芒森等品种为主的优质干白原料基地。对缺株断带严重的葡萄园,通过拉枝压条和补植大苗等措施恢复园貌,通过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合理修剪和架型改造等技术措施,改造提升低产园。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酒庄采取收购、兼并、租赁等模式与种植散户进行合作,提升葡萄园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品优质稳。加快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试验站”,开展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实用技术研究,单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酒庄扩大规模、升级工艺技术、丰富产品品类。加快推进贺东葡鼎、鼎昌、马兰花等酒庄建设。实施酒庄对标行动,引导酒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抓好列级酒庄评选和管理,支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工作。推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鸽子山葡萄酒文化小镇、肖家窑和罗山东麓葡萄酒生态特色小镇;开辟葡萄酒产业旅游专线,重点培育2-3家具有休闲、观光、品鉴、餐饮、住宿等特色的旅游酒庄;创建绿色酒庄、生态酒庄,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推进葡萄酒与文旅、生态、康养、科教深度融合。到2025年,新增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5万亩,达到50万亩,新建酒庄25家,年产优质葡萄酒12万吨,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区域布局:以青铜峡市、红寺堡区为优势区,重点打造红寺堡区肖家窑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区、青铜峡市鸽子山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区和同心县罗山东麓葡萄酒小镇。

4.做优做强滩羊产业

发展重点:提升中部干旱带滩羊核心区发展优势,优化利通区滩羊改良区布局。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大力开展规模羊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广家庭经营“300”模式,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滩羊示范村、示范乡建设盐池县、红寺堡区2个滩羊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壮大盐池滩羊选育场、红寺堡天源公司、盐池朔牧滩羊繁育中心繁育龙头企业,实施好滩羊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核心群保种选育项目,建立滩羊选育研、选、育、推一体化生产体系。支持盐池滩羊集团引进更多知名企业落地,提升联企带农等能力,促进全产业链有效衔接严格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全面推广种养结合等综合技术应用,推进优质化生产。加强“盐池滩羊”区域公用品牌联合应用,拓展“盐池滩羊”发展空间,强化“盐池滩羊”品牌带动效果,促进品牌优势向产区优势、生产优势、市场优势转化,让滩羊产业更“气”。到2025年,滩羊饲养量达到745万只。

区域布局:建设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中部干旱带滩羊核心区和利通区引黄灌区滩羊改良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铜峡市协同发展。

5.大力发展肉牛产业

发展重点:推进肉牛品种改良,实施安格斯核心群建设和肉牛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种养结合。以建设肉牛主产区示范村、示范乡为重点,培育培强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家庭经营“50”模式,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支持提升屠宰和精深加工能力,推进肉牛产业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加大招商力度,引进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发展品牌营销,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全国优质肉牛繁育基地和优质牛肉生产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肉牛产业更“牛劲”。到2025年,肉牛饲养量达到58.7万头。

区域布局优化同心、红寺堡中部干旱带优质肉牛产区和利通区、青铜峡市引黄灌区优质肉牛产区布局。支持创建红寺堡区“肉牛养殖大县”,辐射带动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滩)利通区、盐池县协同发展。

6.提质发展黄花菜产业

发展重点:规范标准化种植技术,推进良种繁育工程,优化黄花菜种质资源,配套推广标准化技术,打造黄花菜绿色种植基地。积极引进区内外加工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加工生产;加强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合作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健全销售网络,完善市场物流体系,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和实体销售店建设,畅通销售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和扶持力度,提升吴忠“盐池黄花菜”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引进和培养黄花菜种植、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或引进种植型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开发黄花菜文化旅游业,推动产业壮大发展。2025年,全市黄花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鲜菜产量20万吨以上,建成万亩黄花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7个,千亩标准化示范基地20

区域布局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隰宁堡村、花马池镇城西滩村、青山乡猫头梁村、冯记沟乡马儿庄村,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红寺堡镇绿科新村、柳泉乡柳泉村、大河乡香园村、新庄集乡康庄村等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黄花菜种植区域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业的提质增效。

7.做精做特枸杞产业

发展重点:以争创宁夏富硒枸杞明星产区为目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扶持菊花台庄园、润德庄园,红寺堡区百瑞源等企业,支持其开展与国内外著名饮料、食品、制药加工集团的合作,在现有枸杞加工产品的基础上,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扩大加工能力,提高枸杞加工率。充分利用宁夏枸杞原产地域保护和“宁夏枸杞”品牌优势,培育35家经济实力强、销售网络完善、经营规模大、信誉好的营销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2025年,枸杞种植面积11.71万亩,枸杞干果年产量达到1.8万吨。

区域布局以同心县、红寺堡区为优势区,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利通区、青铜峡市和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滩)等区域,发展适度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管理,提升产品效益。

8.优化提升瓜菜产业

发展重点: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发展番茄、辣椒、菜心、芥兰等优势特色蔬菜,推广应用产量高、品质优瓜菜新品种,打造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蔬菜集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鑫茂原、茂鑫通、从玉等港菜基地的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优势,拓展外部市场,引进大型果蔬类农产品外贸出口企业,建立出口导向型的现代果蔬产业示范园。扩大与国内大中城市市场的合作,推动更多种植企业与销售商共建基地、订单销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蔬菜网络信息平台,提升本地蔬菜自给率;借助自治区“全国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等活动,打响“吴忠蔬菜”品牌。加强同吴忠人保财险公司等保险企业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机制、农业灾害性保险制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到2025年,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万吨,将吴忠打造成宁夏最大的菜篮子基地、西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

区域布局:改造提升各地区现有设施农业生产能力,壮大利通区、青铜峡市以宁夏菜心、设施瓜菜为主,红寺堡区、盐池县以黄花菜为单品,同心县以红葱为单品的产业大县,做强引黄灌区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中部干旱带黄花菜优势区,做优露地蔬菜、西甜瓜、红葱种植主产区,做精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滩)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区。

9.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

发展重点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引进势力雄厚的中药材种植公司或收购加工企业入驻产区,培育支持本地中药材种植经销合作组织,强化对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设中药材种苗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林药间作基地和野生资源修复利用基地,建设中药材科技文化产业园、中药材种植生产园基地、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发挥中药材合作社的引领示范,加盟全国中药材信息平台,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2025年,全市药材栽培面积达到40万亩。

区域布局以盐池县、红寺堡区、同心县为主要发展区域,着力建设中药材种植生产园基地

10.积极发展小杂粮产业

发展重点: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对了杂粮食品有限公司、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小杂粮加工企业小杂粮基地,利用宁夏中部干旱带主产区的有利条件,采取“科技+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订单种植、保价收购、利润返还的方式,推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以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提高小杂粮质量效益,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小杂粮品牌。制定支持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农民种植小杂粮,推动小杂粮产业适度规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25年,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

区域布局:依托中部干旱带小杂粮面积大优势,以盐池县、同心县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推进以荞麦为主的优势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培育发展饲草产业

发展重点:结合吴忠实际,按照成年奶牛头均配套2亩饲草地标准,引导养殖场自种或订单种植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鼓励发展一年生优质牧草种植,推广“冬麦+青贮玉米”“黑麦草+青贮玉米”“黑麦草+水稻”“春小麦+燕麦草”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有效增加优质饲草供给量。积极开拓扬黄灌区饲草基地,以山济川、协同发展。培育发展专业化饲草料收贮企业和配送中心,建立和完善饲草料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2025青贮、苜蓿等优质饲草面积达100万亩

区域布局在利通区、青铜峡市等引黄灌区,种植青贮玉米41.7万亩,优质苜蓿13万亩;在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扬黄灌区大力发展以节水玉米种植为主的青贮玉米基地44.3万亩,苜蓿24万亩,开展巨菌草、优质苜蓿种植试验示范

12.持续推进渔业升级

发展重点:坚持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优化布局、技术推广、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广鱼类养殖高新技术。优化品种,引进名优特新品种进一步扩大中科3号,台湾泥鳅、美国叉尾鮰、银雪鱼、福瑞鲤2养殖面积,引进中科5号,黄颡、鲈鱼、罗非鱼、丁桂、南美北对虾进行实验示范推广;重点打造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区现代休闲渔业产业区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区黄河吴忠渔业生态先行区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场四区一场”,2025年,全市渔业水域养殖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水产品总量1.25万吨

区域布局利通区金银滩镇、板桥乡、扁担沟镇等老引黄灌区乡镇以及青铜峡市树新林场、滨河大道外道各乡镇为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行低密度、高效益养殖。

(二)聚力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

1.延伸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以绿色健康食品为发展方向,建立农产品专用原料、加工转化、基地检测、仓储包装、冷链物流、便捷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优质粮食、乳制品、牛羊肉、中药材、葡萄酒、黄花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2025年,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11支持农产品经营主体新建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鼓励优势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充分利用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络,大力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新业态。到2025年,建设盐池滩羊、黄花菜等县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点2个,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点5个,村级仓储保鲜设施点18个,引进第三方冷链运输企业1-2家。

2.拓展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围绕黄河岸边、稻花香里、贺兰山下三条精品旅游主线,依托红寺堡、青铜峡万亩葡萄园、同心万亩有机枸杞园、盐池红寺堡十万亩黄花菜、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滩)等生态农业资源,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精品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引导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区、产业带建设。支持利通区、青铜峡市打造都市农业生态圈,满足城市居民自驾游、短途游需要。加快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盐州和韦州古城历史文化景区开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乡村公路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5亿元。

3.拓宽渠道,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供应链,加大农产品电商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分批分期对大学生村官、社会青年、电商企业负责人进行电商创业培训,培养壮大电商创客群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电商企业开展从地头到餐桌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完善农产品销售流通网络。到2025年,农业经营主体电商经营达到7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亿元。

(三)打造产业发展承载地,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1.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格局

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突出建设滩羊、肉牛、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等富民乡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县(市、区)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创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吴忠牛乳、吴忠亚麻籽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5年,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个。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连片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构建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支持各县市区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大格局。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

实施农业强村富民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连片、产品升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巩固提升青铜峡叶盛镇大米产业强镇和同心县韦州镇肉牛产业强镇,积极推动利通区金积镇蔬菜产业强镇建设,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壮大适度规模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25年,建成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4个。

3.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总要求,聚焦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特色加工;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校以及区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与合作,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利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红寺堡区、盐池县滩羊现代产业园,促进吴忠市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


第六章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的动力支撑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用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农业要素投入,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整合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各类建设项目,促进农业用地集中连片开发。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分区域分类型确定建设标准和产粮定额,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引扬黄灌区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完成自流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实施“宽带乡村”惠民工程,扩大乡村宽带光纤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完善农业遥感监测应用体系、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和畜禽屠宰质量检测统计抽样调查系统,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服务能力。

(二)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

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逐步引进和推广土壤耕作机械、施肥机械、植保机械、园艺作物种收机械、畜牧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以及农业运输机械等,引导农业龙头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机租赁等服务,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装备技术支撑。探索改进农机补贴方式,增加农机装备补贴额度,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大力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置专项补贴,提升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范围,落实农机合作社设施、农用地、农用电政策,加快土地确权和流转进度,加大农机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机科技与研发创新步伐。到2025年,全市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9个,年作业服务面积120万亩以上。

(三)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生产信息化。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农机具、环境监测系统等信息综合体系,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精准作业及精细化管理。经营信息化。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步伐,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点带面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管理信息化。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业农村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加强农业门户网站、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平台以及农业新媒体平台开发,形成跨部门、跨县(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格局。优先在有机枸杞、有机牛羊肉、有机蔬菜水果等高价值农产品开展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接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健全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服务信息化。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益农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实现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农民的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建成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县1个,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6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480个左右。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围绕吴忠市现代农业发展,立足实际引进优秀人才,拓展院地、校地合作,实施吴忠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计划,建设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发挥政府顾问专家作用。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宁夏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领域协作,完善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种子库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五)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兽药经营许可管理,推进落实实名购买、农业生产经营记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开展禁限农药、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经营管理。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结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在瓜菜、畜牧、饲草、枸杞等重点领域先行推进。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思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认定“两品一标”,名特优新、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的认证登记数量年均增长8%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形成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基础,各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为框架,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推行农产品合格证使用制度,设立诚信评价指标,完善可追溯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及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反馈意见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高效化以及无害化为目标,加强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全力做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实现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加快推进渔业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加快配套水产养殖场循环用水设施,大水面生态增养殖面积达到全市水产总养殖总面积的33%深入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强化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建立残膜补贴机制,支持农用废弃地膜加工企业开展回收加工再利用,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农药等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实施农药定点经营许可制度,严格落实“谁经营、谁回收、谁处置”的主体责任,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力度。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药等包装废弃物全部安全回收处置。

(七)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天气雷达、特色农业气象站、农业小气候观测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预报准确度,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完善水文监测和防汛抗旱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基地建设,有效应对旱涝灾害。

加强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各县(市、区)要按照《宁夏农业保险实施方案》的要求,围绕吴忠市重点特色产业、区域扶贫产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需求,进一步创新补贴政策,优化补贴结构,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农业灾害性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需求的保险产品,探索开展一揽子综合险,逐步将农业机械、农机大棚、农房仓库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纳入保障范围。因地制宜推行奶牛政策性+商业性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农田水利设施保险、贷款保证保险、农民互助合作保险等试点。创新设立“基本险+附加险”产品,鼓励建立“以险养险”补充机制。

(八)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强制免疫、产地检疫、监测预警、消毒灭源、应急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持续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积极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养殖场“两病”监测、净化,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强化动物疫病监管,严格落实申报检疫规定,健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度,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管理。加快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合理配套建设收集站点,跨行政区域建设无害化处理场。

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加强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植保公益服务能力;强化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设施,推动病虫测报管理和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预防控制机制,着力提高病虫灾害风险管控能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着力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着力提高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行业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凝聚力战斗力。



第七章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优化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夯实规模化经营基础。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经营权登记和纠纷调解仲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经营权权能。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连片流转,统一规划布局、土地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长期稳定流转。完善全市乡村流转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围绕提高奶产业、瓜菜产业、优质粮食等特色产业竞争力、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发展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体),持续深化吴忠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和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园区集聚,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物流业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为农户提供技术、仓储、贷款和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让农户享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增强农民增收带动能力。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技术研发、质量监测,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培养互联网应用型的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电商平台。到202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稳定在230家,其中:国家级4家,自治区级110家,市级116家。

强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作用。落实自治区14厅局《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按照“一年规范、两年提升、三年实施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重点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建活动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培育特色农业示范社,加快组建跨区域、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合作社品牌建设,建立合作社人才和技术引进机制,引导合作社拓展营销渠道,开展“农社对接” 业务,推动合作社综合发展。积极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实施家庭农场提质升级行动,开展星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到2025年,家庭农场稳定在1100家左右,其中:四星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10家、三星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40家。

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探索适应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发展需要的有效教育培训模式,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优化农民从业结构,让农业人才在市级和镇级甚至村级之间,镇与镇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等进行合理有序地流动,使农业人才找到最为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吴忠市农业资源、产业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完善政策保障,巩固提升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商务联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发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益性农业公共服务。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链条的对接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切实保护小农户利益。2025年,培育规模化社会服务组织达到40个。

(四)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

(五)全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工程,加大品牌建设投入,积极创建奶牛、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吴忠牛乳、盐池滩羊、盐池黄花菜、吴忠亚麻籽油”等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发挥“中国塞上硒都”区域品牌优势,支持建设一批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加强富硒产品开发,开展富硒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品牌辐射力、影响力和美誉度。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区内外各类展示展销会,支持特色农产品入驻一二线城市宁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批发市场电商交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构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快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到2025年,努力打造2个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品牌,10个特色产品品牌,全力创建奶牛、葡萄酒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吴忠市建成西北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奶产业、肉牛、滩羊、瓜菜、葡萄酒销售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


第八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结构。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综合考虑全市村庄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等要素,按照城乡融合、聚集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整治改善5类,分类施策,加强规划引导,协调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优先规划建设中心村,实施“整治改善类”改造,推进“搬迁合并类”村庄调整,腾退空心村,推动村庄向中心村、乡镇科学聚集,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维护农村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形成分类递进、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围绕产业、文化、组织、生态、人才五个振兴先行先试,总结典型经验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进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 、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同心县丁塘镇团结村等25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建设用地,鼓励农民在小镇和中心村自建房集中居住。吸引工商资本在小镇和中心村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按照“一镇一特色”理念,依托特色资源、区位优势、便捷交通、生态环境、旅游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有序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完善中心镇区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引导小城镇由粗放式向品质型、效益型转变。形成一批产业突出、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乡村振兴示范镇。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向导,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全面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村庄规划范围内沟渠河湖适度有效整治,逐步消除黑臭水体。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鼓励引导农民加强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环境卫生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向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引入专业公司承包运营模式,建立社会组织、受益群体等多元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融资机制,构建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自然村通畅、农村公路延伸及联网等工程,打通农村对外连接“断头路”,实现所有村庄主干道、自然村内主巷道全部硬化,配套完善农村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照明、燃气设施等基础设施。加快乡村信息技术建设,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等应用普及。推进农村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价,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完善区域电网结构,重点镇和一般镇节点完善建设35kv小变电站,110kV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双回路供电,县城中低压网线路全部达到“手拉手”环网供电要求,提升乡村居民用电保障能力。推进农村天然气建设,将有条件的镇办和村(社区)纳入天然气使用范围。

(二)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防止承包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依托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农地托管、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联农带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在盐池县开展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形成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实现集体成员对集体资产的确权、占有、收益、流转、交易、抵押、继承等权能。继续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开花结果。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严格落实《吴忠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依据自治区批复的14类农村产权,协调督导市直相关责任单位扩大产权交易品种,明确进场交易权种,做到“应进必进”,杜绝私下交易,规范交易行为,形成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为重点、农村两权抵押融资为补充”的农村产权交易格局。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过渡期内保持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着力推进红寺堡区、同心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盐池县自治区重点帮扶县工作,统筹推进盐同红集中连片区脱贫富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建设,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建立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和“四查四补”常态化机制,精准识别监测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加大衔接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扶贫资产管理。着力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育龙头、建基地、联农户、创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脱贫地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

持续加大移民后续扶持力度。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个重点,完善移民致富提升政策体系,落实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落实红寺堡区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工作方案,落实市直行业部门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以全市961000人以上移民村为重点,建立完善一村“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方案”的工作推进机制,因村制宜推进96个移民致富提升工作方案落实,确保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各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有序推进,落地见效。制定专项规划,加快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移民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移民地区农产品流动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提升移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移民地区在人居环境整治、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涉项目建设和管护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安排移民务工。加强移民就业服务,搭建用工信息平台,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加大移民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鼓励移民创业,增加移民工资性收入。完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接续做好户籍迁转、上学就医、健康养老等服务工作。切实加强移民基层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开展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移风易俗,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融入感。

持续深化社会帮扶。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协作帮扶,探索建立与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适应的新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搭建协作平台,推动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持续加大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协调和对接,争取在资金、项目、人才、消费等方面的支持。落实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对脱贫村、移民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驻村帮扶全覆盖。探索建立动员全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激励引导农村群众树立致富主体意识,激发奋斗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己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第九章 强化重大工程项目落实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按照工程化方法落实规划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十五”期间启动1+6”重大工程项目,即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工程、绿色食品发展与品牌创建工程、现代农业示范载体打造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工程、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工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吴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9-1 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增效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项目

支持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1个;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加强种子质量监督。

2

一年二熟制绿色高效生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在利通区、青铜峡市集中连片建设黑麦草复种青贮玉米(复种水稻)、春麦复种燕麦草一年两熟栽培,年建设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

3

盐池县国家级小杂粮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盐池县建立国家级小杂粮繁育基地3万亩,建设小杂粮新品种试验基地0.1万亩,小杂粮科研基地0.05万亩;

9-2 奶产业节本增效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鸽堂沟奶牛养殖区规划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建设17家奶牛规模养殖场,养殖规模为11.5万头,饲草种植规模9987亩,生态绿化用地规模为3580亩。

2

伊利吴忠两百亿奶产业聚集区项目

加快推进吴忠奶产业园伊利乳制品绿色智能制造项目投产进度,扩大产能,增加吴忠市本地生鲜乳收购量,带动吴忠奶牛乃至全自治区奶牛养殖、加工以及物流、包装等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3

宁夏夏进综合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三、四期改扩建项目

新建两家万头奶牛养殖场,通过对原有牛舍、挤奶厅,饲草库等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优化奶牛种群分群体系,新增2万头奶牛。

4

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建设奶牛重大疾病防控与检测诊断技术研发中心;奶牛饲料与营养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奶牛繁殖健康技术研发中心;乳产品研发及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奶牛环境生态安全技术研发中心;国际交流与人才培训中心和奶业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奶产业科研、推广、人才培养和创新等技术,成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试验推广的新平台。

5

奶牛性控冻精(胚胎)补贴项目

奶牛养殖场在每年使用性控冻精繁育奶牛10.5万头,胚胎移植奶牛0.44万头,补贴资金1500万元。全市共计划补贴优质奶牛性控冻精10500万支、性控胚胎11000枚。

6

吴忠市奶牛养殖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应用提升项目

建设标准化办公室建设、设备仪器购置、奶牛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后裔测定、冻精质量检测、疫情的检测防疫、临床疾病诊疗等服务。

7

吴忠市“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

实施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支持28家奶牛规模养殖场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提升标准化水平的圈舍、挤奶、防疫、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水平,解决养殖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支持3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生产工艺升级等,推动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和流通拓展,解决养殖加工联结松散的问题。

8

良种繁育中心

建设奶牛良种繁育场2家。主要建设内容为:优质种源引进以及标准化牛舍及场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生产机械和配种器材购置等。

9

五里坡生态养殖园区四期项目

整合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结合一期、二期、三期现状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园区土地利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智慧牧场。

10

青铜峡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在峡口镇草大沟规划建设8家养殖场,新增奶牛2.3万头。

11

同心县、盐池县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在下马关镇上垣村、豫旺镇土峰村黑风沟片区等地,规划建设3家规模养殖场,新增奶牛0.9万头;在惠安堡镇、冯记沟乡、王乐井乡等地,规划建设3家规模养殖场,新增奶牛1万头。

9-3 酿酒葡萄产业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青铜峡市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基地9.4万亩,低产园改造4万亩。

2

青铜峡市葡萄酒庄建设项目

新建10座酒庄,累计新增设计生产加工能力1.45万吨。

3

青铜峡市酿酒葡萄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引进相关机械设备,提升酿酒葡萄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推进青铜峡市葡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酿酒葡萄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4

青铜峡市酿酒葡萄产区高标准示范园建设

新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配套供电、天然气、通信工程、给水厂、污水处理厂等,每年新建2座酒庄,续建2座。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5

青铜峡市鸽子山中法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区基础建设项目

建设环园路、高效节水农业、污水处理厂、防护林等,配套完成园区供电、天然气、通信工程;对马莲沟、双合子沟、西鸽湖进行综合治理。

6

红寺堡区环罗山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项目

新增酿酒葡萄种植10万亩,对基地建设铺设水利骨干工程、土地平整、田间配套、绿化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

7

红寺堡区万亩葡萄基地改造提升项目

对红寺堡区原有的5万亩葡萄种植基地进行改造提升。

8

红寺堡区肖家窑葡萄小镇建设项目

配套建设葡萄生态观光园、智能葡萄酒庄集群、葡萄酒吧、葡萄游乐园、葡萄酒展览馆、葡萄休闲步行街等。

9

同心县罗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及产业化发展项目

酿酒葡萄基地种植8万亩。

9-4 瓜菜产业优化提升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利通区建设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4个;青铜峡永久性蔬菜基地20个,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栋,占地面积3000亩;新建大中拱棚3000栋,占地面积2000亩。

2

瓜菜产业大县培育项目

建设利通区露地蔬菜、青铜峡供港蔬菜,盐池县、红寺堡区黄花菜,同心县红葱单品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产业大县。

3

设施农业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

1.利通区金银滩镇、高闸镇、郭家桥乡新建设施农业1000亩;红寺堡区改造城东设施温棚390座,玉池458座,配套园区水电路、看护房等;

2.红寺堡区改造城东设施温棚390座,玉池458座,配套园区水电路、看护房等。

3.青铜峡市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栋,占地面积3000亩;新建大中拱棚3000栋,占地面积2000亩;新建永久性蔬菜基地20个,占地6000亩;新建精准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0个,占地1000亩;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5000亩;

4.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新型日光温室50栋,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

4

利通区金积镇蔬菜产业强镇项目

实施蔬菜仓储保鲜和综合服务配套、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种植基地改造提升、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等内容。

5

盐池县黄花菜绿色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

推广采用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达到8万亩;开展黄花菜新产品研发,引进精深加工设备,建设绿色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提升盐池黄花菜品牌影响力。

6

红寺堡区黄花菜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技术和药肥双减绿色生产技术、机械化等为核心的绿色栽培技术为关键措施,新建黄花菜高标准示范园1000亩,建立黄花菜绿色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0亩。

7

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新建红寺堡区黄花菜融合发展产业园二期加工车间、科技楼、锅炉房、制冷机房、物料库等13644㎡,配套烘干、制冷、加工等设备。

9-5 肉牛、滩羊产业项目一览表

序号

分类

项目内容

1

畜禽屠宰加工设施建设项目

1)青铜峡市新建集屠宰、加工、冷链运输、肉品储备于一体的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厂1家,日屠宰生猪200头。迁建牧泉肉食品有限公司牛羊定点屠宰厂,升级屠宰加工设施设备。提升产能,提高质量。

2)同心县在丁塘镇建设集活畜交易、屠宰、深加工、技术培训、鲜藏、冷链运输、品牌销售的牛羊交易中心,占地1000亩以上。在丁塘镇干湾沟村建设标准化家禽定点屠宰企业1家。

3)红寺堡区升级改造牛羊屠宰设施设备。新建标准化家禽定点屠宰企业1家。

4)盐池县新建标准化家禽定点屠宰企业1家。

2

新发地牛羊交易中心项目

同心县人民政府与北京新发地集团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牛羊交易中心。

3

中烟飞地二期肉牛养殖场项目

国家烟草专卖局投资2400万元,计划建设棚圈12座,计划养殖肉牛4000头,已建成12座,出户入园600户,进牛2000头,计划202110月完成。

4

利通区五里坡肉牛养殖基地项目

依托引黄灌区饲草料资源优势和规模化养殖优势,重点发展肉牛高效育肥,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建成22家肉牛养殖场,年饲养肉牛14000头。

5

盐池县惠苑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项目

建设棚圈 16 座,附属设施8座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养殖肉牛3500 (头、只),预计20218月投入运营。

6

同心县韦州镇万头肉牛养殖园区(二期)

园区占地面积1808亩,项目一期于202011月份建成,建成子园区33个,养殖户53户,目前存栏5838头。项目二期规划占地面积1083亩,计划建设有机肥厂、9万方蓄水池、4个村集体圈棚、2个小规模的隔离舍,同时引进一个青畜颗粒加工厂,申请入园养殖户21户,已开工建设子园区10个。辐射带动韦州镇1150户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将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肉牛集中养殖园区。

7

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巴庄子肉牛养殖小区项目

红寺堡区政府投资投资1000万元,计划建设棚圈1040000平方米,计划养殖肉牛5000头,202112月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入园1000头。

8

盐池滩羊选育场滩羊繁育项目

开展滩羊保种、选种、选配、种群的更新换代、良种繁育以及与滩羊开发利用相关的基础性科研示范任务。开展滩羊“双羔”培育实验,提高滩羊繁殖能力,加强滩羊品种选育保护;年提供种公羊3000以上。

9

红寺堡天源公司滩羊繁育示范点项目

依托与中建六局战略合作,强化滩羊选种选育、新品系(种)培育,生物育种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销售,扩大滩羊基础母羊、种公羊繁育量,建设百万只滩羊生态智慧养殖园区,引导带动发展滩羊产业。

10

红寺堡区滩羊养殖示范园项目

在红寺堡区乌沙塘计划建设棚圈850000平方米,养殖滩羊10000只;在红寺堡区柳泉乡计划建设棚圈6座,养殖滩羊10000只;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计划建设棚圈8座,养殖滩羊10000只;在红寺堡区大河乡计划建设棚圈10座,养殖滩羊10000只。计划2021年底完成。


(二)绿色食品发展与品牌创建工程

9-6 绿色食品发展与品牌创建项目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吴忠市绿色富硒产品博物馆及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依托吴忠市少武粮油公司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的吴忠市绿色富硒产品博物馆,集全市绿色富硒产品展示展销、文化体验,线上线下交易中心为一体,推进绿色富硒产业发展。

2

利通区茂鑫通蔬菜物流园项目

建设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同城配送中心1个。

3

亚麻籽特色品种选育项目

积极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合作,在孙家滩、同心县开展亚麻籽特色品种选育,培育高产抗旱、功能成分富集、油纤两用等方向的亚麻品种。

4

青铜峡市豆文化产业园

依托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打造以豆文化为主的特色观光及体验中心。

5

青铜峡市绿色生产加工提质增效项目

为完善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转化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支持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新建蔬菜集散中心2个,新建蔬菜田间交易市场6个,认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5个。

6

盐池县国家级小杂粮繁育基地建项目

每年建立建国家级小杂粮繁育基地5万亩,年繁育小杂粮5000吨;每年建设小杂粮新品种试验基地0.2万亩,年引进选育小杂粮新品种50个;小杂粮科研基地0.1万亩,引进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小杂粮基地配套建设,机械配套建设,基地信息化管理建设。

7

宁夏环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荞麦大健康产业园项目

建设1万吨/年苦、甜荞精粉生产线各1条,1万吨/年苦、甜荞精米各1条等。

8

同心县文冠果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深加工项目

以同心县田老庄、预旺、马高庄、张家塬、下马关、王团等乡镇为重点生产区域,建设绿色文冠果生产基地2万亩。依托宁夏富优文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文冠果油、果茶等系列产品。

9

宁夏中桦雪食品公司年产十二万吨等级粉、标准粉生产线项目

购入日处理小麦500吨生产线一套,重新改造、设计主车间设备分布及线路管网等配套设备,年产优质面粉12万吨,实现自动化数字车间建设工程。

10

宁夏春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调味品建设项目

计划占地约100亩,主要建设复合调味料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检验等配套设施。

11

红山河、强家老醋绿色食品工业旅游提升项目

提升以红山河辣椒系列产品生产加工和食材体验、销售及电商营销为一体,以强家老醋生产与文化旅游体验相融合的工业旅游。

12

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围绕绿色优质大米、瓜果蔬菜、豆制品、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完善和建立企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20家。

13

绿色食品标准化规程制定

围绕绿色优质大米、瓜果蔬菜、豆制品、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制定重点绿色标准化规程10项。

14

吴忠市“农富基地”建设项目

利用闲置商业场地(原金龙广场),引入宁夏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设网红直播电商中心、开展农产品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开展绿色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宣传推广销售,打造宁夏农特产品集聚区,集中展示展销优质绿色食品。

15

两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及标准化基地创建

绿色食品2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良好农业规范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

16

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实行“合格证+追溯码”“合格证+检测”。

17

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

加快推进盐池县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现代农业示范载体打造工程

9-7 现代农业示范载体打造项目

序号

分类

项目内容

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利通区国家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实施七大工程建设项目,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工程、品牌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青铜峡国家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五化”制种基地建设8万亩,制种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3个,建设转基因检测中心1座,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300亩等配套工程。

盐池县自治区级滩羊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建设研发创新与产业融合示范中心、现代化规模化滩羊养殖示范区、现代滩羊产业融合发展轴和智慧滩羊、种养循环、生态牧场休闲等基地的“一心、两区、一轴、多基地”,到2023年,滩羊存栏达到120万只、出栏150万只。

同心县国家肉牛(肉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围绕肉牛、肉羊产业实施七大工程建设,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工程、品牌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红寺堡区自治区级滩羊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红寺堡区百万只滩羊生态智慧园,打造滩羊产业从饲草料供给、繁育养殖、环境控制、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智慧化管理,推动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四统一、两标准、一共享”(即“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提供种公羊、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回购育肥羊,管理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共享”)的生产经营模式,直联直通带动1000多户农户,养殖规模达到7万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

2

宁夏黄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新建续建完善盐池县惠安堡镇黄花菜融合发展产业园博物馆、综合服务、产品展示、科技研发、质量监测、生产加工、商贸交易等功能为一体,配合餐饮、住宿、采摘休闲观光等基础设施,形成以综合服务区为核心,布置双创孵化区、生产加工区和产品交易区以及盐池黄花菜信息化交易平台,带动提升一二产业快速发展。

3

红寺堡区鲁家窑移民安置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改造提升农光互补温棚600座,大拱棚430座;新建黄花菜科技馆3000平方米,新建蔬菜(黄花菜)新品种展示园100亩,新建全自动化智能联栋温室200亩。

4

青铜峡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立瞿靖镇毛桥村蔬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基地面积2500亩,建设仓储物流设施3000平方米,打造以订单销售、分拣包装、绿色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示范园区。

5

农业产业强镇培育项目

每年扶持发展产业强镇1个,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

9-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项目

序号

分类

项目内容

1

龙头企业培育项目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50个,其中过亿元龙头企业5个,培育认定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外宣传推介,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

通过中央和自治区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实施,支持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升级改造。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支持提升技术应用和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加工处理能力。

3

家庭农场扶持发展项目

重点扶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充分发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其健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有效流转土地,推动发展县级示范家庭农场,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4

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绿 色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和竞争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0家。

(五)农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工程

9-9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年培育以农村种养能手、农业经纪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加工型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2500人,“十四五”期间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3000人;年培育推荐认定以“田秀才、土专家”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50人,“十四五”期间共培育推荐认定农村实用人才250人;实施农民 田间学校培育建设项目,年培育建设农民田间学校5所,“十四五”期间共培育建设25所。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年培育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实训示范基地10个,“十四五”期间共培育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实训基地50个。

2

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各县(市、区)选聘名农业技术指导员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遴选个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农户;对技术指导员和示范主体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对农业主推技术进行推介、推广;鼓励农技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普入使用率。



9-10 数字农业应用推广项目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项目

1)利通区:依托利通区宁夏宁优汇特色产品运营有限公司,建立农产品产业化运营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推进主体,建立健全运营主体与生产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运营主体的监管指导,探索订单生产、参股分红等多重分配机制,实现更多的电商发展红利。

2)同心县: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到2025年,全县建成县级电商平台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42个,打造电商扶贫示范点20个,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2亿元。

2

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1)盐池县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完善乡村信息惠农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2)同心县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围绕枸杞、圆枣、文冠果、蔬菜、食用菌种植及肉牛、肉羊养殖精准生产需求,开展智慧农业数据采集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装备融合技术研究,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智慧果蔬、肉牛、肉羊全产业链整装示范。

3

建设生鲜乳全程追溯体系

为全市所有牧场或生鲜乳收购站配套安装全视角视频监控设施设备,生鲜乳运输车辆配置GPS定位系统,奶罐进(出)口配置可视监控器,建立生鲜乳运输车辆信息在线传输数字化管理技术平台,实现全程在线实时监控。

4

5G+智慧牧场建设项目

在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5G+智慧牧场管理平台”“5G+智慧牧场—环境监控系统”“5G+智慧牧场—感应式喷淋系统”等,通过推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智能化设施设备和“大数据”管理模式,推进数字奶业信息服务,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5

吴忠市畜牧养殖物联网技术推广项目

建成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发情监测设备、全混合日粮精准饲喂监控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养殖场50家。

6

青铜峡市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

在宁夏鑫茂原冷链物流专业合作社瞿靖镇毛桥村蔬菜种植基地,宁夏乐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邵岗镇邵南村、邵岗村蔬菜种植基地,宁夏溢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坝镇富裕村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青铜峡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示范基地大数据中心。

7

青铜峡市种植业智能物联网系统应用推广项目

每年建设安装智能物联网设备的设施温棚100个以上,到2025年设施温棚智能自动化水平达到60%。引进基于物联网技术,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通讯、计算等技术与专业系统于一体的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

8

青铜峡市智慧农业建设项目

建设大坝镇蒋东村设施园区标准化生产,建设物流网配套技术体系,电商平台销售网络,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产品销售信息体系。




(六)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工程

9-11 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健全项目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项目

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病死畜禽暂存点,收集暂存本场的病死畜禽尸体;乡()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点,负责本辖区养殖场()病死畜禽尸体的收集贮存。

2

吴忠市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实验室建设项目

升级改造市级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的水平,配备PCR仪、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病原学监测诊断设施设备,具备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病种和常见病种病原学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和分析能力。

3

健全检验检测体系

强化生鲜乳质量源头监管,以奶业大县和生鲜乳收购站为重点,建立快速、准确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检测监测能力。建立完善100个生鲜乳收购站检测室,配备快检、筛查检测等仪器设备,开展风险筛查、质量记录检查、溯源检查等现场检验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和问题,提高生鲜乳质量自控能力。

4

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在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建设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和防治能力。

5

红寺堡区畜牧兽医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

建设集动物疾病诊治、检疫、良种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畜牧兽医社会化综合服务站5处。


(七)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工程

9-12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

序号

项目

项目内容

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主要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砌护渠道、清挖沟道、高效节灌、整修道路、农田生态防护等。其中:

1)利通区:新建高标准农田5.9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92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8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96万亩。

2)青铜峡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2万亩。

3)同心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6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

4)红寺堡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0.4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12.06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5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7.54万亩。

5)盐池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2.1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8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8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6.88万亩。

2

有机肥厂建设项目

在利通区五里坡、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青铜峡市等养殖密集区分别建设有机肥加工厂1家。

3

日处理畜禽养殖污水1.2万吨建设项目

规划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利通区分别建设1个畜禽污水处理厂。

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1)利通区对106个行政村全区域、无死角、高标准整治,争取创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个。

2)红寺堡区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在510个村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30个。

3)青铜峡市在884个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5个以上。

4)盐池县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年评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行政村)10个,示范组(自然村)100个。

5)同心县对142个行政村持续推进村庄清活行动,创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50个。

5

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1)利通区实施农村污水管网集中收集处理,开展农户卫生厕所改造2000户。

2)红寺堡区分别在太阳山镇、大河乡建成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5年完成户厕改造15000户,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30个村。

3)青铜峡市在88个村建设农村厕所粪污收集主管网、分支管道等农村粪污处理一体化处理设备设施,建设8处污水处理站。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4)盐池县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0000户,使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9%。实施高沙窝镇、惠安堡镇镇区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项目和高沙窝镇、惠安堡镇、大水坑镇人工湿地项目,到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8%以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70%以上。

5)同心县建设农村户厕530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建设5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6

厕所维护中心建设项目

1)红寺堡区在五乡镇设立农村卫生厕所管护服务站,安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PP终端。

2)青铜峡市建设农村厕所粪污处理运营维护智能化信息平台。

3)同心县每个乡镇建设一处农村厕所维护中心,每个投资200万。

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红寺堡区改善农村生活道路、村庄内涝、农村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景观带、绿化带,改造庭院,维修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分拣、存储、运输、处理设备,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2)青铜峡市在8镇建设垃圾分类试点村庄20个。

3)盐池县完成王乐井乡、青山乡、麻黄山乡美丽小城镇提标改造。建设40个“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高质量美丽村庄。启动抗震宜居农房建设改造项目。编制50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所有102个行政村的村庄绿化,种植绿化林和庭院经济林1.4万亩。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评价目的及评价原则

1.评价目的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论证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和管控要求,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评价原则

早期介入、过程互动。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早期阶段介入,在规划前期研究和方案编制、论证、审定等关键环节和过程中充分互动,不断优化规划方案,提高环境合理性。

统筹衔接、分类指导。评价工作应突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充分衔接“三线一单”成果,分类指导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生态环境准入。

客观评价、结论科学。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方法应成熟可靠,数据资料应完整可信,结论建议应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环境保护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附录D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III类标准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2.污染物排放标准

废气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

废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

《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

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GB12523-2011

固废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环境影响识别

根据规划方案,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特征,初步分析《规划》对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等方面可能产生影响的方式、途径及强度,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识别结果见表10-1

10-1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表

议题

主要影响环境行为/主要影响

/负效应

影响程度

较小

中等

显著

开发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环境影响


1.区域生态环境


1)建设类项目占地

建设与产业发展影响土地覆被,改变局地农业、林业生态系统

_



2)水土流失

建设期土石方开挖、场地平整、表土的堆放均可能带来少量的水土流失

_



2.资源能源利用


1)土地资源

面积土地单位的产值提高

+



2水资源

加工业增加伴随供水需求增加,区域供水压力增大

_



3)能源

能源消耗以天然气、电能为主

_



3.水环境质量


集中式污水处理

近期依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厂

_



4.空气环境质量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影响

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中草药加工各企业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区域大气环境产生较小影响

_



5.声环境质量


1)交通噪声

交通量增大,对居住区产生一定影响

_



2)工业噪声

布局不合理或防控措施不当可能导致生产噪声对集中居住区产生一定影响

_



6.固体废物管理



固体收集管理

一般固废均综合利用,各企业建设固废间暂存后外售;涉及危险废物的各企业自行建设危险废物暂存间,并妥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垃圾依托吴忠市统一收集处理

_



行业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环境


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电能等,从源头上降低污染

+



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对应采用处理措施,从末端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程度有限

_



加强管理,杜绝非正常工况排放,确保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_



2.水环境


近期依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厂。

_



3.声环境


主要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的防治需要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隔声减震,交通噪声的防治需要从道路的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和建筑物合理布局、交通车辆行驶噪声的降低和交通噪声的管理四方面入手降低交通噪声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_



4.固体废弃物管理


一般固废均综合利用,各企业建设固废间暂存后外售;涉及危险废物的各企业自行建设危险废物暂存间,并妥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垃圾依托吴忠市统一收集处理。

_




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规划的产业结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和项目情况,基于吴忠市的生态功能、资源环境现状特征及敏感目标分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以提高项目清洁生产水平等抓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吴忠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环境管理目标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0-2

10-2 规划环境管理目标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主题

目标

具体指标

指标值及要求

环境质量

各环境要素满足相应要求

大气环境

GB3095-2012及修改单二级

地表水环境

GB 3838-2002V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

声环境

周边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商业金融、集市贸易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为2类标准;仓储物流区为3类标准;交通道路东侧执行4a类标准、铁路两侧区域4b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建设用地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筛选值。

污染控制

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

CODcrNH3-N

符合自治区污染防治要求,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SO2NOx

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率

100%

/

/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

/

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

100%

/

/

中水回用率

本次评价不考虑中水回用率指标

/

/

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100%

/

/

一般固废利用及处置率

100%

/

/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100%

/

/

建设管理

从管理上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

环境管理制度

完善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90%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国家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及以上

环境风险控制

环境风险可控

环境风险应急能力

具备良好的环境风险应急救援能力

生态环境

将开发造成的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绿化率

15%以上

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功能变化趋势

不受影响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预测:主要来源于种植、翻耕、除草,运输车辆等产生的扬尘;养殖区域畜禽粪尿、污水、垫料、饲料和畜禽尸体等产生的恶臭;农药挥发废气、运输车辆尾气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市内农业的各种废气通过相应治理措施,都可以实现达标排放,控制废气污染物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之内,可以确保规划区大气保持自然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逐年改善。

2.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水环境预测:要是受农药、化肥污染的雨水,管理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以及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废水。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力争所有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稳定运行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河流治理机制,加强流域监管监测,禁止在流域沿线入驻污染企业,加大流域村寨面源污染环境整治,完善集镇雨污分离管网设施建设,并且,各规划养殖区域体现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充分体现生态循环理念,实现养殖粪污就地综合利用于种植,养殖业废水不直接排入河流。通过这种方式,规划区域内不会增加废水的排放,也不会对县内各河流带来影响,到2025年,辖区水质及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的目标可以实现,水质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一般情况下,非水溶性农药或水溶性小的农药不会通过土壤下渗而对评价区地下水造成污染,农业适度施用化肥不会对区域内地下水造成污染。农业的开发建设对于区域的地下水补给影响是不明显的,地下水流量不会减少,地下水位也不会下降。

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声环境影响预测:主要来源于水泵房、空调冷冻机组、变配电间、燃油动力运输车辆、施工、处理加工设备等机械噪声以及建设开发导致入企业数量增加、人口密集,使得车流量增多,届时进出车辆造成的交通噪声将成为主要噪声源。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在道路两旁均实行绿化工程,有效降低交通噪声,致使昼夜间所有道路中心线两侧50m外声环境质量全部达标。加强企业建设前期对固定噪声源的位置布局,并提出控制措施要求,加强固定噪声控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减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固体废弃物预测:主要来自于定植中的弃土、弃石,作物产生的枯枝烂叶;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杂质;田间废弃的包装袋、药瓶以及管理人员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农村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则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农业垃圾中,经过统一收集后,秸秆尽量还田还土综合利用,农膜集中收集后,交专业生产企业再生循环利用,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养殖粪便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还田还土,进行综合利用,则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农业规划将在保护第一的条件下,适度开发。项目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内以农田、林木、灌草丛为主,野生动物也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密切关系或栖息于农田的种类。现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生物恢复能力,且区域植被有一定能力可抵抗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植被损坏,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处于中等水平。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土地利用方式将发生变化,耕地减少,开发建设活动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各种植被类型和动物种群,可通过各种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措施,控制农业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程度之内,保护好区域的生态自然环境

(五)环境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条件:在规划的实施中做到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增加农业抗灾保丰收能力;加大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基础产出能力;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解决耕地不足的矛盾。

水资源条件:吴忠市水资源年降雨量、地表水径流量、水资源量等主要水资源指标均低于全国其他省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偏低,全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吴忠市通过统筹布局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在维系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很大程度的缓解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制约。

(六)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期,尤其是土方开挖时间,避开大风天气,以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减少项目在耕地、种植过程中对土地大面积的翻耕产生的扬尘;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大限度的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及时清除养殖区域内存留粪便,消除臭气产生源,同时加强圈通风,喷洒抑味剂,以降低恶臭强度

2.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据企业排水特点,设置符合处理要求的污水处理设施,满足行业污水排放标准后排放,并做好恶臭气体控制和防渗工程减少各种面源污染,采取科学的水肥和病虫管理技术,如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对各种噪声源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可以设置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道路两侧应预留一定距离的缓冲带,进行有组织地进行绿化,尽量种植常绿、密集、宽厚的林带,所选用的树种、株、行距等应考虑吸声、降噪的要求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对路面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和行车的平稳性。

4.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一般固体废弃物大多可作为饲料、废料再利用;涉及危险废物的企业,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建设危废暂存间,危废经暂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专人收集定期清运至指定的地点;田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包装袋以及农药瓶,应集中收集,定期由专人送往农药生产厂家回收利用。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

将吴忠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立市级领导牵头、工作专班推进、专项规划引领、高端智库支持、专业协会助力的“5个1”推进体系,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凝聚力量,认真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以赴打好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产业富农、转型强农、生态兴农、改革活农、依法治农,加强综合协调,明确职责,落实措施,自觉担当起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使命。

(二)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发展环境

按照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研究制订扶持现代农业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新型主体培育、设施农业建设、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种子种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政策引领、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责任意识,结合当地财力情况,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当地积极性,加快推进吴忠现代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改革创新政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涉农资金安排与规划有效衔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归并交叉重复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完善财政涉农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融合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壮大吴忠市融惠信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深化政银担三方合作模式,健全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做大涉农业务。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有效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或信用合作。

(四)完善治理体系,筑牢关键环节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拓展“强龙工程”,扎实推进“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向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延伸覆盖。巩固提升“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成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形式,做实村代会和村监会制度,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公开机制。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调动乡村各类主体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用自治化解矛盾。健全农业执法体制,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耕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和保护、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打造村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平台,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向基层延伸,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村,用法治定纷止争。大力塑造乡村德治秩序,注重树立宣传新乡贤典型,开展好儿媳、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评选活动,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奋发向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五)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考核推进

政府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统一分解细化落实到县级各个职能部门,并且按年细化具体工作任务和项目责任。以评价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成果和农村三产融合程度为导向,制定现代农业监测指标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规划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跟踪监测,切实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工作推进机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吴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953-2039339
党政机关表示 网站支持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