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滋润生命,孕育万物。鸟儿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鸟儿的湿地像似缺少了灵魂,孤寂而又落寞!
幸而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坚定守护下,吴忠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现如今,黄河湿地公园群鸟翱翔,百鸟争鸣,湿地鸟类种类保持多年连续增加的良好态势,众多珍稀濒危鸟类选择在吴忠黄河湿地栖息,吴忠黄河湿地已经成为候鸟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的重要驿站,黄河湿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共监测记录到湿地鸟类130余种。
黑鹳(guan):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鹳形目鹳科,大型涉禽,体长100-120cm。常集群活动,在小河流和湖泊中觅食,常在树上或崖壁上休息。繁殖地选择距河流或湖泊约5公里左右的山崖或森林。近几年春秋季候鸟迁徙期间,频繁出现在黄河流域湖泊或滩涂湿地,种群数量也逐渐增多。2020年11月在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一次种群数量达到16只。
16只黑鹳现身湿地公园梅家湾滩涂湿地(牟将摄)
(牟将摄)
卷羽鹈鹕(ti hu):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鹈形目鹈鹕科,大型游禽,体长160-183cm,东亚种群数量已不足130只。多见于淡水湖泊、沼泽和河口。喜集群活动于开阔的湿地环境,繁殖于地面或树上,飞行能力较强。自2018年以来,卷羽鹈鹕迁徙途径宁夏黄河湿地栖息,迁往东南沿海地区越冬。2020年底,吴忠黄河湿地公园首次监测到卷羽鹈鹕5只,其中有两只被环志(N177和N176)。据多方了解及比对环志标记,该种群来自于蒙古国。
白尾海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鹰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体长74-92cm,翼展193-244cm。体型与喜鹊相比,如同西瓜和橙子的关系。长期栖居于湖泊、河流海岸及河口等地,繁殖期喜在高大乔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今年在湿地公园最多一次监测到15只。国内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北地区。是湿地公园候鸟迁徙期间的常客,主要栖息在河滩湿地。
大天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雁形目鸭科,大型游禽,体长140-160cm,翼展205-235cm。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宽阔浅水湖泊,也会在草滩或农田中觅食。家族活动紧密,在此基础上聚集成更大群体,会与其他天鹅、雁类混群。是鸟类中飞行高度记录的保持者,最高可达到9000米。是候鸟迁徙期间湿地公园的常见鸟。
小天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雁形目鸭科,大型游禽,体长115-150cm,翼展175-195cm。生活习性与大天鹅相似。与大天鹅主要区别,一是在于体型大小不同,大天鹅体型大于小天鹅;二是喙(嘴)部黄色区域形状不同,大天鹅黄色区域尖,过鼻孔,小天鹅略微圆润一些,不过鼻孔。是候鸟迁徙期间湿地公园的常见鸟。
白琵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鹈形目鹮科,大型涉禽,体长80-95cm,活动于多水生动物的湖泊、沼泽、河流、水库。喜集群活动于开阔的湿地水域,采用左右摆头独特方式划水觅食。集群筑巢于树上或地面。全国分布较广,繁殖于东北和西北,越冬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在我市有繁殖。是候鸟迁徙期间湿地公园常见鸟类,主要栖息于河道滩涂和滨河沿线湖泊湿地,在湿地公园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今年最多一次监测到1800余只。
数百只白琵鹭及鸭类在湿地公园湖泊滩地栖息觅食
一行“白鹭”上青天
灰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鹤形目鹤科,大型涉禽,体长95-125cm,翼展180-200cm。喜多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和芦苇沼泽,迁徙及越冬时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或海岸附近,常到开阔的农田或休耕地中觅食。候鸟迁徙期间,在我市分布较广,盐池县某湿地种群数量达到3000只左右,青铜峡库区种群数量也较多,在湿地公园栖息较少,往往只留下迷人的身影,今年通过监测系统在河滩地监测到1只,与交通、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的干扰有巨大关系。
白尾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鹰形目鹰科,体长43-54cm,翼展长98-124cm。常栖息于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淡水沼泽、江河、湖泊、草原、荒地等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湿地或草地上空低飞。春秋季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游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隼形目隼科,体长41-50cm,翼展84-120cm。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湖泊、海岸、农田等各类环境。常单独活动。通常营巢于崖壁上,有时也在树上和建筑物繁殖。常站立于崖壁顶端、树上休息和观察周边情况。春秋季在湿地公园河滩湿地、地、河岸比较常见,其他时间偶见。
红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隼形目隼科,体长31-38cm,常栖息于农田、村落附近、山地森林、林缘、草原、旷野等地带,适应能力强。常单独活动。通常营巢于喜鹊、乌鸦或者其他鸟类营建于树上的旧巢。在湿地公园常见,夏季是繁殖季节,每年5-6月份救助的幼鸟较多。
红隼捕食老鼠
白鹭:鹈形目鹭科,体长55-68cm,栖息于湖泊、沼泽、稻田等各类湿地。营巢于高大乔木上,每年春季夏季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渔鸥:鸻形目鸥科,体长58-67cm,翼展146-162cm。繁殖于高原湖泊湿地,非繁殖期主要栖居于海岸、河口、大的湖泊、水库、沼泽中,尤其喜欢有水生植物的水域。常集群活动。春冬季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白额燕鸥:鸻形目鸥科,体长20-28cm,翼展48-55cm。栖息于各种淡水生境或河口、滩涂等生境。夏候鸟,在湿地公园繁殖。
普通燕鸥:鸻形目鸥科,体长31-38cm,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湿地生境。常集小群活动。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并进行繁殖。
红嘴鸥:鸻形目鸥科,体长36-42cm,翼展长100-110cm,栖息于各类湿地生境,包括城市湖泊湿地。常集群活动,分布较广。候鸟迁徙期间,分布于湿地公园河道滩涂湿地和湖泊湿地,种群数量1500只左右。
鸥嘴噪鸥:鸻形目鸥科,体长35-38cm,多栖息于滨海和河口湿地,也至内陆湖泊、沼泽。单独或集小群活动。夏季在湿地公园偶见。
金眶鸻:鸻形目鸻科,体长14-17cm,喜在淡水环境活动,常见于沼泽地、水田、河流沿岸等地,有时又见于河口、盐田等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集小群,较少与其他鸻鹬类混群。每年春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
灰头麦鸡:鸻形目鸻科,体长34-37cm,常见于近水的开阔地、沼泽、河滩、草滩等处,也出现于农田。领域意识极强,会以俯冲等形式驱赶进入其领域内的其他生物。常集小群活动,在水边觅食。春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并进行繁殖。
荒漠中的守护者
风头麦鸡:鸻形目鸻科,体长28-31cm,常出现于农田和湖泊、沼泽。通常集群活动。春末夏初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黑翅长脚鹬:鸻形目鹬科,体长34-40cm,多栖息于淡水环境,喜爱湖泊、沼泽,也出现于沿海盐田、虾池中。常集小群至大群活动。每年春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并进行繁殖。
反嘴鹬(yu):鸻形目反嘴鹬科,体长42-45cm,全身黑白熊猫色,栖息于湖泊、沼泽中,在沙洲、小岛等处筑巢繁殖,迁徙时也可出现在海面上游泳。集群活动,擅长游泳,觅食时用喙在水中左右扫动。春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并进行繁殖。
鸳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雁形目鸭科,体长41-51cm,冬季栖息于比较开阔水域,也会出现于溪流中。繁殖期多出没于林木密集的河流处,也能在城市公园中繁殖栖息。通常集群活动,也会和其他鸭类混群。鸳鸯并非如外界传闻的终生一夫一妻制。每年春季迁徙至宁夏,2020年3月在湿地公园滩涂湿地首次监测到1只雄性鸳鸯,与2只斑嘴鸭混群。目前,全区只在固原市有繁殖记录。
斑嘴鸭:雁形目鸭科,体长58-63cm,翼展长83-91cm。栖居于湖泊、河流、稻田、河口等多种生境。常集群活动,也会混于其他鸭群,对人的干扰耐受性大。在湿地公园属于常见鸟类。
鹊鸭:雁形目鸭科,体长40-48cm,翼展长62-77cm。繁殖期栖息于被红树林环绕的淡水湖泊中,越冬于河流、湖泊、海湾等多种生境。常集小群,较少与其他鸭类混群。分布较广,是候鸟迁徙期间湿地公园常见鸟类。
针尾鸭:雁形目鸭科,体长51-76cm,活动于淡水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等浅水区域。通常集群活动,常与其他鸭类混群。候鸟迁徙期间在湿地公园常见。图中颈部白色、尾部呈尖形的是雄性针尾鸭。
普通秋沙鸭:雁形目鸭科,体长54-68cm,从开阔的湖面到河流均可见到,更倾向于选择水深的水体。集小群活动。潜水捕鱼为食。分布较广,每年11月中旬迁至湿地公园栖息。
赤膀鸭:雁形目鸭科,体长45-57cm,繁殖期喜多植被的河口沼泽湿地,喜栖息于高而茂密的挺水植物间。通常集群活动,常与其他鸭类混群。分布较广,在湿地公园属于常见鸟类。
罗纹鸭:雁形目鸭科,体长45-56cm,活动于湖泊、沼泽、河口、水库等淡水环境,冬季偏好海岸地带的淡水沼泽,也到稻田觅食。常单独出现,有时混群于赤颈鸭群众。春季候鸟迁徙期间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图中头部绿色的为雄性罗纹鸭。
凤头潜鸭:雁形目鸭科,体长34-49cm,喜好长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池塘等静止或水流缓慢的淡水水体,也会选择河口等地。候鸟迁徙期间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白眼潜鸭:雁形目鸭科,体长33-43cm,喜水流缓慢的湖泊、池塘、水库等水域,与其他潜鸭相比更喜欢封闭的水体,较少出现于咸水水域。单独、成对或集群活动。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主要栖居于湿地公园湖泊湿地。
白眉鸭:雁形目鸭科,体长37-41cm,繁殖期筑巢于草原、湿润草甸和芦苇沼泽,觅食于开阔的淡水湖泊、池塘、河口、水库、芦苇沼泽和湿润草甸。迁徙时常集群活动,浮水觅食。今年春季在湿地公园湖泊湿地首次监测到白眉鸭1对。
斑头秋沙鸭(白秋沙鸭):雁形目鸭科,体长38-44cm,繁殖期出现于淡水湖泊、河流或林间沼泽中,越冬于开阔的水面。潜水觅食。分布较广,每年冬季迁徙至湿地公园栖息,春末迁离。
红头潜鸭:雁形目鸭科,体长41-50cm,栖息于水面开阔、流速较慢的水域,繁殖期通常选择岸边有茂密植被的湖泊。常集大群活动,可达数百至上千只。潜水觅食,常取食水生植物,晨昏活跃。春季候鸟迁徙期间常见,主要分布于湿地公园沿线湖泊。
赤麻鸭:雁形目鸭科,体长55-65cm,繁殖期选择沼泽、开阔的湖泊,也出现于草原、半荒漠地区,越冬于各种开阔水域,更偏爱河口、海湾等环境。在我市分布较广,候鸟迁徙期间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其他时间偶见。
赤嘴潜鸭:雁形目鸭科,体长53-57cm,活动于开阔的淡水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流,尤喜有挺水植物的深水水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潜水取食。在湿地公园繁殖,冬季少见,其他时间常见。
绿翅鸭:雁形目鸭科,体长34-38cm,是体型较小的鸭类。活动于湖泊、河流、水库、水田、海湾等多种湿地生境,适应性强。通常集群活动,常与其他鸭类混群。分布较广,每年冬季迁至湿地公园越冬,春末迁离。
白鹡鸰:雀形目鹡鸰科,体长17-20cm,能适应于多种生境,更喜欢栖息于水边。春夏季在湿地公园常见。
黄头鹡鸰:雀形目鹡鸰科,16-20cm,繁殖期喜较潮湿的矮草环境,如湿地草甸、湖边草滩等,迁徙季节几乎出现在任何近水处,也会出现在农田中。春末至夏中在湿地公园常见。
灰椋(liang)鸟:雀形目椋鸟科,体长19-23cm,体型比麻雀大。活动于接近农田的开阔地区、矮草地、城市公园。集群活动,在地上行走觅食,会与其他鸟类混群。繁殖于树洞内,并可自行啄洞。在湿地公园常见,市区内常成群结队停歇于电线或树上,或在绿地上觅食。
太平鸟:雀形目太平鸟科,体长19-23cm,多栖息于高大的树上,偏好柏树、槐树等树木,出现在阔叶林、次生林中,也会出现在城市园林中。集群活动,常在树上活动,会与小太平鸟、鸫类混群。每年春季在湿地公园常见。
楔尾伯劳:雀形目伯劳科,体长25-31cm,小型猛禽。常栖息于开阔地区多稀疏林地或灌丛的山地、丘陵、草原、农田耕地等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站立于枝头或灌丛顶端观察周边情况。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
金翅雀:雀形目燕雀科,体长12-14cm,体型与麻雀相似,声音比较清脆。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灌丛、森林及城市园林。常集群生活。在湿地公园常见,易见于各类树木繁茂的公园。
普通鸬鹚:鲣鸟目鸬鹚科,体长77-94cm,俗称鱼鹰。栖息于河口、水库、湖泊、沼泽、河塘等各类湿地环境中。常集群活动,常在水中岩石、树枝或滩涂上休息,迁徙时会排成“人”或“一”字形的队列,但通常不像雁阵整齐。候鸟迁徙期间在湿地公园常见,种群数量在500只左右。
原鸽:鸽形目鸠鸽科,体长30-35cm,野鸽子的一种。主要栖息于平原绿洲、低山丘陵、山地陡壁等。崖栖型鸟类,喜欢集群活动,在居民附近的种群和家鸽有混血。在湿地公园比较常见,易见于桥下。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让我们携手保护湿地鸟类,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