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
当前新冠疫情多发频发,市场主体遭遇原材料涨价、供应链阻断、人工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市关于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加大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为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的金融支持,特研究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大信贷资源投放力度。各银行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资源,增加有效投放,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各地方金融组织对辖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客户要酌情增加贷款、担保额度。对疫情防控和稳供保民生相关企业要加快投放速度,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加快信贷审批速度。
二、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各银行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加大对暂时受困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重要防疫物资和重点民生领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较上年进一步下降。各地方金融组织对辖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客户可按实际情况缓收或减免利息、服务费,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三、帮扶重点行业融资纾困。各银行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体旅游、仓储运输等行业给予帮扶,支持企业企稳复苏。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但有还款意愿的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制定融资服务方案,通过首贷、续贷、展期、无还本续贷、转贷、信用贷款等市场化方式纾困解难,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地方法人机构按照再就业退役军人、自主择业大学生、妇女创业等金融支持政策要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开辟信贷审批、线上服务“绿色通道”,解决特殊群体就业创业中遇到的资金短缺瓶颈。
四、加快推进“小微信贷增量扩面”“融资担保倍增”工程。各银行机构要大力开展全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不断细分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下沉服务重心,通过入户走访、一对一辅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精准培植,切实提高首贷可获得性。金融超市要尽快成立“吴忠市首贷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和银行机构“获客难”的问题。政府融资担保公司要稳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占比,全力做大业务规模,继续扩大业务覆盖面。融资担保机构在可持续性经营的前提下继续降费让利,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救急减负惠企利民。力争担保倍数实现倍增。
五、建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各金融机构对防疫物资生产、运输、经营等疫情防控企业和稳企业保就业相关民生企业,要主动加强对接,建立信贷服务、保险赔付、公益支持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流程,优先配置金融资源,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六、切实保障金融基本服务。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以保障基本金融服务为前提,合理安排经营网点和服务时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服务网点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坚决服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因疫情影响临时停业或调整营业时间的网点,提前做好解释说明及进行公告,提供替代解决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在全市部分行政村设立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站,在金融供给不足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增设“信贷助农金融服务点”,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七、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各保险公司对疫情相关出险理赔客户积极探索在医院等级、医保结算、诊疗项目等方面减少限制,提供预付赔款、无保单理赔、主动排查出险等服务,确保高效理赔。研究适当延长封控区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保单期限,适当降低受疫情影响行业和企业工程履约保证险等保险费率。
八、高效畅通线上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宣传推广“融信通”融资服务平台,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可通过“一键式”发布融资需求,获得“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融资供需双方在线精准匹配,确保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不打烊”。
九、合理强化征信权益保障。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人民银行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征信权益保障工作的有关指导意见,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和企业依法依规调整逾期记录报送。要畅通申请渠道,采取更加灵活便捷措施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征信权益保障工作。要从严做好材料审核工作,加强数据报送管理,防范借机非正当修改征信记录的行为。对于信息主体伪造、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及时将材料和线索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和人民银行处理。
十、积极履行防控社会责任。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要积极借助短信、微信推送,以及营业场所电子屏、展示板宣传等方式,协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共同引导公众增强防疫意识、提高防疫能力。要加强办公场所和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并密切关注员工健康状况,建立疫情监测报告机制,决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
吴忠市金融工作局
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中心支行
吴忠银保监分局
2022年4月11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