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吴忠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吴忠调查队
2025年4月29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3.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9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9.94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2.88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61.4%、26.8%。三次产业结构为14.0:42.8:43.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268元,比上年增长5.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5%。
产业质效持续向好。发放各类奖补资金3.8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7.6亿元,组织产销对接助力126家企业实现销售额73.9亿元。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21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1.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0.32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3.0%。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69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33.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53.51亿元,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30.24亿元,占56.5%;数字产品服务业1.58亿元,占3.0%;数字技术应用业14.46亿元,占27.0%;数字要素驱动业7.23亿元,占13.5%。
2024年,吴忠市继续获得自治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
二、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2万人,出生率为12.21‰;死亡人口0.98万人,死亡率为6.96‰;自然增长人口0.7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86%,比上年增长0.92个百分点。
据公安年报,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144.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1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4.06%。
三、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实现产值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林业实现产值1.8亿元,下降22.6%;牧业实现产值130.8亿元,增长8.0%;渔业实现产值3.3亿元,增长30.2%;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7.6亿元,增长4.7%。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06.27万亩,比上年增加0.7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9.98万亩,增加0.8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5.04万亩,增加0.3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73.95万亩,增加6.38万亩;薯类种植面积6.51万亩,减少0.30万亩。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全年粮食总产量107.58万吨,比上年增加1.84万吨,增产1.7%。其中,夏粮产量4.71万吨,减产13.6%;秋粮产量102.87万吨,增产2.6%。全市小麦产量4.63万吨,减产15.0%;水稻产量3.12万吨,增产6.8%;玉米产量95.73万吨,增产3.6%。
全年肉类总产量15.06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牛肉产量4.49万吨,增长22.9%;羊肉产量7.79万吨,增长5.3%;猪肉产量1.90万吨,下降4.5%;禽肉产量0.88万吨,下降11.8%。禽蛋产量3.22万吨,增长11.2%。牛奶产量171.13万吨,增长3.2%。
年末牛存栏75.2万头,比上年增长1.5%。其中,奶牛存栏32.65万头,下降3.6%;肉牛存栏42.55万头,增长5.8%;羊存栏310.57万只,下降7.9%;生猪存栏16.91万头,增长11.4%;活禽存栏455.63万只,增长14.9%。
年末肉牛出栏26.82万头,增长21.1%;羊出栏440.38万只,增长6.2%;生猪出栏22.80万头,下降3.4%;活禽出栏401.96万只,下降15.2%。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40.5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4%;私营企业增长17.0%。分门类看,规模以上工业采矿业增长8.0%,制造业增长1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为24.5:58.2:17.3。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下降3.1%,重工业增长14.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8%,烟草制品业增长4.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食品制造业下降8.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3%。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十种有色金属比上年增长5.2%、纱下降28.2%、水泥增长1.9%、乳制品下降8.9%,电石下降20.2%、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下降4.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58.8亿元,比上年下降2.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44.8亿元,增长4.7%;股份制企业54.2亿元,增长2.3%;私营企业17.4亿元,增长62.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1%。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0.4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7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
五、服务业
全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38亿元,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02亿元,增长5.7%;金融业增加值37.03亿元,增长6.3%;房地产业增加值37.24亿元,增长1.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6.97亿元,增长7.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8%,利润总额增长12.6%。
全年货物周转量增长4.2%。年末全市等级公路为10164公里,比上年增长1.8%。其中:高速公路751公里,一级公路386公里,二级公路1136公里,三级公路1528公里,四级公路6363公里。
年末全市各种民用车辆保有量34.7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96万辆,增加1.09万辆;公共汽车运营车辆407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403标台。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邮政行业业务收入3.65亿元,增长16.2%;电信业务收入10.5 亿元;快递业务收入2.85亿元,增长32.6%。全年订销报刊期发数1446.12万份,下降2.9%;完成邮政函件业务7.62万件,下降36.5%。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1万户,增长7.6%;移动电话用户167.4万户,增长0.8%;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6.7万户,增长2.3%。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7%。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住宅投资79.61亿元,增长9.8%。商品房销售面积149.36万平方米,下降5.7%,商品房住宅待售面积54.0万平方米,增长12.3%。
七、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5亿元,增长3.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4亿元,增长5.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59.1亿元,增长3.4%;餐饮收入额31.8亿元,增长5.4%。
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6.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9%;金银珠宝类增长22.7%;化妆品类下降1.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6%;通讯器材类增长61.8%;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9.5%;中西药品类下降21.0%。
扎实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争取国家“两新”资金1.1亿元,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及消费券1.6亿元,举办第四届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等促消费活动460余场次,带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19亿元。
全年对外经济实现进出口总额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4.94亿元,增长1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14亿元,增长9.0%,其中税收收入30.92亿元,增长5.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8.09亿元,增长2.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00.66亿元,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02.4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99.73亿元,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02.3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50.77亿元,增长13.4%,比年初增加124.43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50.74亿元,增长13.4%,比年初增加124.43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财产险收入17.55亿元,增长7.4%;寿险收入16.45亿元,增长0.3%;健康险收入5.13亿元,下降1.4%;意外伤害险收入0.91亿元,下降11.7%。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额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财产险赔付11.62亿元,增长11.0%;寿险赔付4.60亿元,增长22.9%;健康险赔付0.52亿元,下降68.5%;意外伤害险赔付0.44亿元,下降1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学校10所,新增学位4620个,普通高中升学率首次超过70%。
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2940人,在校生7846人,毕业生2574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招生2457人,在校生7501人,毕业生3046人;普通高中14所,招生13284人,在校生36506人,毕业生11650人;初级中学52所(其中普通初中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招生22373人,在校生67069人,毕业生21750人;普通小学237所,招生19549人,在校生127978人,毕业生22186人;特殊教育4所,招生58人,在校生451人,毕业生152人;幼儿园283所,招生17165人,在园幼儿39351人,毕业生20779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4%,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4家。实施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4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合同成交额6.93亿元。
2023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14.04亿元,比上年增加4.02亿元,增长40.1%;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5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市注册商标量达到1462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1件。专利授权量14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4件。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年全市拥有艺术团体表演50个,文化馆6个(国家一级馆4个),公共图书馆6个(国家一级馆4个),博物馆11个,美术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6%。
全市共有29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1家,4A级5家,3A级10家,2A级13家;共有9家本地旅行社。全市共有10家星级旅游饭店,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5家。接待国内游客1601.4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5.08亿元。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07个,其中医院5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7379张,实有床位7289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5986张,公立医院实有床位3961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957张。卫生技术人员104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70人,注册护士4613人,公共卫生人员875人,全科医师52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个,卫生技术人员528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卫生技术人员274人,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卫生技术人员254人;乡镇卫生院44个,卫生技术人员1461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236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515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7.37人,每千人拥有编制床位数5.21张,每千人拥有实有床位数5.1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81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26人,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6.18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3.70人。
宁夏黄河金岸(吴忠)马拉松、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等顶级赛事异彩纷呈,吴忠姑娘王春艳带领中国盲人门球队在巴黎残奥会勇夺铜牌。
十一、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气候
城乡面貌持续焕新。改造老旧小区23个,近3000户居民从中受益。新增公共停车位2197个、公用充电站139座,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新(改)建口袋公园13个、便民菜市场(摊点)8处、乡镇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6个。北方清洁取暖项目获得国家绩效考核A等次,14万户农村居民乐享“低碳”暖冬。加固改造农村危房和抗震宜居农房744套,新修(改造)农村公路867公里、户厕3710户,建成利通区郭家桥乡等重点小城镇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0个。
大力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和修复吴忠市项目,完成营造林31.2万亩,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13%、55.5%和76.8%。黄河吴忠过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实现Ⅱ类进Ⅱ类出。
全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293天,占总天数的80.1%。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值51.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65.4分贝。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07.2毫米,平均气温10.8度,平均风速2.6米/秒,无霜期161(盐池)至228(利通区、青铜峡)天。
十二、能源和应急管理
初步核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55.94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增长0.7%。煤炭消费量增长5.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5.2%,电力消费量增长1.0%。全年全口径原煤生产量1524.4万吨,比上年增长6.6%,累计发电量491.3亿千瓦时,下降2.0%。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起,比上年下降10.5%;死亡17人,比上年下降19.0%。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5人,直接经济损失26.7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82人/亿元。
十三、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4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0元,比上年增长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为1.95,比上年缩小0.05。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174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6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49万人。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70万人,其中,参加机关事业制度职工养老保险人数5.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4.37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5.7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4.8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98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1335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00324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588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120人;全年临时救助23101人次。全年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待遇的优抚对象3355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吴忠统计年鉴-202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
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管理局;邮电业务总量、宽带用户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吴忠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吴忠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体育比赛事项等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市医保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注册商标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优抚对象数据来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降水量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城乡建设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吴忠调查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