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392.5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8.8:2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63.7%、28.7%。
表1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指 标 | 绝对值(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全市生产总值 | 508.1 | 8.0 |
第一产业 | 57.7 | 4.6 |
农林牧渔业 | 60.7 | 4.6 |
第二产业 | 299.0 | 9.0 |
工业 | 220.3 | 9.3 |
建筑业 | 78.8 | 8.0 |
第三产业 | 151.3 | 7.5 |
批发和零售业 | 14.1 | 5.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9.1 | 2.3 |
住宿和餐饮业 | 12.7 | 7.0 |
金融业 | 28.9 | 8.8 |
房地产业 | 12.7 | 3.0 |
其他服务业 | 60.5 | 10.6 |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40.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2万人,增长1.09%。其中,城镇人口68.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49.03%,乡村人口71.55万人。城镇化率49.03%,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 14.05‰,死亡率为4.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
据公安年报,年末户籍总人口143.4万人,比上年增加11216人。其中,城镇人口48万人,乡村人口95.4万人;回族人口77.3万人,占总人口的53.9%。
表2 2017年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 年 末 数(人) | 比 重(%) |
全市总人口 | 1434046 | — |
其中:城镇人口 | 479893 | 33.5 |
乡村人口 | 954153 | 66.5 |
其中:男性 | 727206 | 50.7 |
女性 | 706840 | 49.3 |
其中:0-17岁 | 382872 | 26.7 |
18-34岁 | 390245 | 27.2 |
35-59岁 | 487550 | 34.0 |
60岁及以上 | 173379 | 12.1 |
其中:汉族人口 | 656602 | 45.8 |
回族人口 | 773058 | 53.9 |
其他少数民族 | 4386 | —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类上涨5.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衣着类上涨0.5%,居住类下降0.1%,食品烟酒类下降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1%。
表3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 标 | 比上年±% |
居民消费价格 | 1.3 |
#食品烟酒 | -0.3 |
衣 着 | 0.5 |
居 住 | -0.1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1.4 |
交通和通信 | 3.0 |
教育文化和娱乐 | 2.0 |
医疗保健 | 5.9 |
其他用品和服务 | 2.1 |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710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90人,超额完成任务4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2%。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9亿元,比上年减少1.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7亿元,增长0.4%,同口径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21.1亿元,减少1.2%,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64.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1亿元,增长13.4%。其中八大项支出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43.3%、公共安全支出增长5.6%、教育支出增长20.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减少11.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20.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5%、城乡社区支出增长31.7%。
这一年,吴忠市获得全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吴忠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2015-2017周期国家卫生城市,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通报表扬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获得全区2016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一等奖。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61.4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亿元,下降18.5%;畜牧业产值48.3亿元,增长7%;渔业产值2.1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亿元,增长4%。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4.6%。
分县(市、区)看,利通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亿元,增长4.9%;红寺堡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亿元,增长4.8%;青铜峡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4.5%;盐池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亿元,增长4.4%;同心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亿元,增长4.5%。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1.6万亩,增加1.1万亩,比上年增长0.3%。综合亩产303.7公斤,减少0.6公斤,比上年下降0.2%。全年粮食总产97.7万吨,增加0.1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产量9.8万吨,下降4.7%,秋粮产量87.9万吨,增长0.7%。
全市牛存栏33.4万头,增加1.8万头,比上年增长5.7%。其中:奶牛存栏18.9万头,增加0.8万头,增长4.3%;鲜奶产量78.1万吨,增加7.1万吨,增长10.1%;肉牛存栏14.5万头,增加1万头,增长7.5%;羊存栏221.3万只,减少13.8万只,下降5.8%;生猪存栏16.1万头,增加0.3万头,增长2.1%;家禽存栏287.7万只,减少11.5万只,下降3.8%,其中蛋禽存栏158.8万只,减少19万只,下降10.7%。
牛肉产量2.4万吨,增加0.2万吨,比上年增长8.3%;羊肉产量4.6万吨,增加0.4万吨,增长8.7%;猪肉产量1.8万吨,增加0.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0.4万吨,禽蛋产量2.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4.5%和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公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按轻重工业分,规模以上轻工业同比增长7.3%,重工业同比增长11.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20.5%。
分区域看,利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红寺堡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青铜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盐池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同心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太阳山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32%;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2.3%,纺织业增长19%。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38.9亿元,同比增长14.4%,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2%。 表4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类 指 标 比上年±% 工业增加值 10.4 #大中型 6.6 #国有控股 8.0 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业 7.3 重工业 11.6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 有 0.5 集 体 — 股份合作制 — 股份制 12.1 外商及港澳台 20.5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第二产业的25.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5个。 表5 2017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卷烟 亿支 80.0 -5.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33.9 20.9 乳制品 万吨 68.0 0.4 原铝(电解铝) 万吨 39.5 0.2 水泥 万吨 620.3 27.6 碳化钙(电石)(折300升/千克) 万吨 40.4 -16.2 纱 万吨 5.1 59.8 铁合金 万吨 6.0 -53.6 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台(套) 万吨 15.6 -1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8.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厅局反馈投资119.4亿元,同比增长33.1%,全市地方投资完成679.4亿元,增长4.8%,其中,民间经济投资507.1亿元,增长3.7%。按投资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投资78.9亿元,增长48.4%;第二产业投资366.4亿元,下降6%,其中工业投资355.1亿元,下降8.5%;第三产业投资234.1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6:53.9:34.5,和上年的产业结构(7.7:60.4:31.9)比较,二产比重回落,一产、三产比重的上升,全市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分区域看,利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1元,增长6%;红寺堡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9亿元,增长12.9%;青铜峡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1亿元,增长13.2%;盐池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5亿元,增长10.8%;同心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增长14.9%;太阳山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2亿元,增长1%。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商品住宅开发投资37.6亿元,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面积163.8万平方米,增长8.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42.5万平方米,增长9.1%;商品房待售面积130.5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45.3万平方米,下降25.8%,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7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32.5万平方米,下降30.5%,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去库存成效显著。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6.1亿元,增长9.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6亿元,增长10%。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0.6%;零售业零售额48.3亿元,增长8.6%;住宿业零售额0.7亿元,增长4.9%;餐饮业零售额37.3亿元,增长11%。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分类看,粮油食品大类增长12.8%;汽车类增长11.9%;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8.2%、中西药品类增长28.6%、服装鞋帽类下降2.7%;化妆品类下降8.1%;石油及制品类下降6.6%。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0.48亿元,下降4.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3.78亿元,增长6.5%;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4.5%;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1.71亿元,增长5.6%;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8.77亿元,增长9.5%;其他各种经济实现零售额2.23亿元,增长10.1%。 分县(市、区)看,利通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增长9.7%;红寺堡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长8%;青铜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9.4%;盐池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增长10.3%;同心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0.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增长1.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7.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2.6%;金银珠宝类下降 4.6%;石油及制品类下降6.6%;通讯器材类下降14.5%;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2.9%;汽车类增长16.2%。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97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32%。其中,进口总额4012万元,下降56.93%,出口总额75712万元,增长101.93%。 全年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 个;合同外资金额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1.1 %;实际利用外资4.5 亿元,增长23.3 %。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客运量91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7.5 %,公路客运周转量51955 万人公里,下降17.2 %,公路货运量8671 万吨, 下降12.9 %,公路货运周转量1140687万吨公里,下降8.4 %。年末全市各种民用汽车保有量 30万辆,私人汽车保有量28 万辆;公共汽车运营车辆810 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924 标台。 全年完成邮电业营业收入总量17.1亿元。其中,邮政业营业收入0.93 亿元,电信业营业收入16.1亿元。快递业务营业收入1.12亿元,增长18.76 %。全年订销报刊1261.68 万份,增长13.79 %;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6.6万件,下降36.84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9.68 万户,下降1.2 %;移动电话用户148.64万户,增长30.3 %;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6.1 万户,下降7.5 %。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71.1万人次(含农家乐),比上年增长31.8%;接待海外游客0.16万人次,增长10.7%。国内旅游收入33.2亿元(含农家乐),增长3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8.4万美元,降低22.3%。 全市共有旅行社(分社、营业部)50家,国内社6家。全市共有星级旅游酒店17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2家。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6.9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住户存款398.1亿元,增长9.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中长期贷款268.5亿元,增长25.8%,短期贷款292.1亿元,增长9.1%。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44亿元,增长30.5%;人身险保费收入16.62亿元,增长22.6%。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额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财产险赔款4.68亿元,人身险赔款及给付3.76亿元,分别增长16%和40.4%。 九、教育、文化和卫生 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0.16万人,比上年增加27.1%,在校生0.37万人,增长8.7%,毕业生0.12万人,减少8.2%;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0.29万人,比上年减少11.9%,在校生0.85万人,减少3.5%,毕业生0.25万人,增长15.1%;普通高中11所,招生0.91万人,比上年增加3.5%,在校生2.7万人,减少1%,毕业生0.91万人,减少11.5%;普通初中49所,招生2.29万人,比上年增长2.5%,在校生6.56万人,增长2.5%,毕业生2.02万人,增长6.2%;普通小学299所,招生2.2万人,比上年减少2.02%,在校生13.49万人,减少0.83%,毕业生2.33万人,增长2.26%;特殊教育3所,招生57人,在校生461人;幼儿园188所,在园幼儿41018人,比上年减少1.96%。 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87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3%和97.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8.3万户。 截至2017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913个,其中医院50个,乡镇卫生院(含7个分院)51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817张,编制床位数6936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5783张,公立医院实有床位3430张,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数835张。卫生技术人员共计784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47人,注册护士333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技术人员149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370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054人。卫生监督所5个,卫生技术人员88人。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99.7%,接种人数489141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64元,比上年增加2013元,增长8.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6681元,增长6.6%;人均经营净收入3021元,增长7.5%;人均财产净收入1151元,增长10.2%;人均转移净收入4511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99.3元,增长6.7%。其中,支出增幅较大的是: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071.6元,增长18.1%,食品烟酒支出3946.8元,增长9.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093元,增长6.7%。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2元,比上年增加974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969元,增长8.6%;人均经营净收入4897元,增长9.2%;人均财产净收入95.5元,增长62.5%;人均转移净收入951元,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22.6元,增长6.3%。 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6.7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4.24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16.0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63万人,比上年增加2.5%;参加失业保险9.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0.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9.11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敬老院13个,床位1518张,供养老人605人。全市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3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6亿元;农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数8.79万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01亿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4384万元,接受城乡医疗救助12.42万人次。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4个,其中市民服务中心46个。 十一、能源、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能源消费量为728.7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3%。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25%。 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2天,占总天数的80%。区域噪声平均值53.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4.4分贝。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黄河吴忠段水质达到II类。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2起,死亡40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79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吴忠统计年鉴-2018》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各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3年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2007-2012年为老口径计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及增速,2013年以后为新口径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及增速。 4、常住人口是指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5、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邮电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公共汽车、公交车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委;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利用外资等数据来自市经济技术合作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宁夏保监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外贸数据来自自治区统计局;客货周转量数据来自自治区统计局;全市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有限广播电视用户等数据来自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畜禽产量、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吴忠调查队;敬老院、低保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有关数据来自市环保局、公安局、安监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