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林长制以来,吴忠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长”促“治”,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同心共筑绿色家园。
一是抓机制促落实,林长责任进一步压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要求,以真抓真管真治,全力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加强领导统筹推进。组织召开总林长会议3次,专题及部门协作会议10次,发布总林长令3道,高位推动林长制工作。林长制协作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按照职责分工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当好“主力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常态督导主动作为。党政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先后20余次深入一线调研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突出问题20余项。全市1243名四级林长+4351名护林(草)员+279名监管员巡林(草)30余万次,全覆盖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机制高效运行。强化机制狠抓落实。深化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对各县(市、区)督查检查20余次,下发林长巡林(草)提示函33份、违法案件整改有关工作提示函6份,对巡林(草)频次低、质量差的林长给予提醒、督促,以“长”促“治”,全面落实落细林长制工作。
二是抓修复优模式,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统筹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各方面力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与修复、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完成生态修复195.0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9.5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各类苗木110万株,面积1.1万亩。防沙治沙模式创新发展。深化同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校地共建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和四墩子草业科研基地,精筛培育优良草种树种,推广使用沙结皮技术和生物制剂。吸引社会资本开展“以地换林”新造林0.86万亩。跨区域沙地治理聚力推进。落实“四省五市”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建立跨行政区域荒漠化联防联治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毛乌素沙地外围防沙阻沙带建设,通过草方格修补、灌草植被补植等措施完成生态修复治理12.38万亩,构建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生态屏障。
三是抓防范守底线,生态安全进一步筑牢。加强林草资源全领域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绷紧防火灭火安全弦。签订年度森林草原防火目标责任书,2024年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专项督查检查23次、排除隐患32项,配备防火机具装备6180件,全市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守牢有害生物预警线。严格执行“三证一签”制度,各类苗木复检率100%。全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0‰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99.45%,监测覆盖率100%,防治任务完成率100%,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情况发生。严抓违法案件不松懈。充分发挥“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抓好行刑衔接,推动联合查处,各类林草湿环保问题整改销号完成率100%。2024年国家下发森林督查案件和疑似破坏草原资源案件分别较2023年下降62%、79.8%。
四是抓管护强监督,生态链条进一步完善。强化跨区域合作、部门协作和宣传教育,持续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治理水平。加强联合执法监督。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监督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人工繁育、餐饮、活禽交易及其制品经营场所1000余家,侦办案件11起,救助野生动物70余只。强化动态巡查监测。每年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60余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日报率100%,全面消除危害候鸟资源和湿地的安全隐患。开通野生动物救助绿色通道,提高应对野生动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处置野生动物突发疫源疫病情况。加大生境地管护力度。在峡口镇牛首山区域建成发菜保护小区3117亩,对1320亩重点保护区域实施围栏全封,在缓冲保护区域边界设置标桩,并安排专人巡护监督,实现发菜分布区域“零破坏”。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35头,在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实现宁夏首次野放,丰富我市生物多样性,补充完整湿地生物食物链。
五是抓改革促创新,生态价值进一步提升。紧盯确权、赋能、融资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深走实。林权登记提质增效。全面梳理核查8.27万本原林权证档案资料,建立林权台账,颁发林权不动产权证200本,确权42.49万亩。盐池县全面推行“大证+小证”“确权登记+股权量化”经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工作试点”和“林草湿荒普查试点”。金融活水“贷”动发展。运用“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2024年为全市257万亩公益林购买森林保险514万元,协助有需要的企业、林农抵押林地1.27万亩,融资贷款4972万元,有效盘活山林资源。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依法有序利用林下资源、林间空地等,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创建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个,发展林下种植6.2万亩,林下养殖54.45万只,养蜂0.51万箱,年产值达3.2亿元。产权资源交易激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整合交易窗口等方式,将林权交易业务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规范经营主体进场开展山林权交易。持续完善山林资源政府回购机制,保障山林资源可进可退。全市共完成林地经营权流转30.4万亩,线上林权交易7笔1567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