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和科学育人目标,始终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牵引,创新完善评价机制,全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
一是完善政府评价机制,推动科学履职尽责。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工程”,扎实开展“政治领航”“铸魂育人”“聚能聚才”“培根固本”“一校一品”5项重点工作,推动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过硬。建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对照27条负面清单,清理废止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内容不一致的文件2份。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教育督导利剑作用,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等作为“两县”创建、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等重要内容,推动县(市、区)政府履职尽责。将“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狠抓学校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及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情况。
二是完善学校评价机制,推动分层分类发展。深入推进4所学校(幼儿园)区级教育评价试点项目。全市学业水平分级监测工作顺利实施,对四年级和七年级43682名学生相关学科进行监测、评价、分析,进一步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联合六部门印发《吴忠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加强评价结果运用。依据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相关政策,以开展学校效能目标考核为主,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年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同时,以评促改,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印发《吴忠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设立由行业、企业、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校企合作,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和吴忠市九大重点产业,适时调整专业设置,2020年以来,新增“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维”等16个专业方向,调整“设施农业技术”等3个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对“四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鉴定,累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超30万人次。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书育人活力。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制定《师德考核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十项举措》等文件,实施专项整治“清朗净化”行动,全面排查师德突出问题,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考核、激励、监督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联合人社、财政部门印发《关于落实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有关政策的通知》,完善教师工资收入长效机制,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向基层一线特别是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校长津贴和班主任津贴由财政单独预算支出,不再从教师绩效工资总量中提取,核增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2022年起增加课后服务绩效工资。市委和市政府集中表彰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80个、先进个人96名、优秀教师160名,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四是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实现健康全面发展。探索推进从品德、学业、身心、艺术、劳动五个维度引领学生发展。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开展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生日常表现开展过程评价,截至目前,全市51010名学生数据录入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强化体育评价。印发《吴忠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以及“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竞赛体系,“一会两测四展”(全市青少年体育运动会,市区中考体育测试、学生体质监测,全市学生课间操展示、文艺展演、美术展览、劳动技能展评)实现常态化,培育创建体育特色学校25所。深化中考体育改革,在全区率先将近视防控纳入中考体育过程性评价、游泳纳入统一考试自选项目。改进美育评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开展普通高中音乐美术等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主办吴忠市“管乐之声 音你而来—2023年吴忠市中小学生管乐展演活动”,300余名学生积极参加。支持艺术行业组织及专业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印发《吴忠市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云厨房”“耕读乐园”“火星农场”“锄禾园”等校内特色劳动园地140个,“争做劳动小能手”“设施栽培与无土栽培”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感受劳动之美。培育创建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60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个,研发30多种劳动实践课程,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中入脑入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