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近年来,吴忠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情神,聚力打造“易办·吴优”营商环境品牌,切实让“企业群众办事无忧,营商环境吴忠更优”。近三年,新落户吴忠企业同比增长11.1%。民营经济主体占全市总量的97.6%,稳居宁夏第二;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5.8%,贡献了全市50%以上投资、60%以上税收和70%以上就业。
集成“五大板块” 赋能“易办·吴优”平台
我市依托宁夏政务服务网和吴忠城市数据中心,以数字化“开路”,为平台“搭柱架梁”,赋能“易办·吴优”平台,不仅办事,又能办更多事。
集成“一窗受理”板块,实现“一表申请一次办好”。上线宁夏“一窗受理”系统,推动“串联办”到“并联办”、“多窗办”到“一窗办”转变,申请材料、办理环节平均压减30%以上。推动“大众化”向“定制化”迭代升级,302件“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平均进窗缩减75%、材料缩减42%、时限缩减60%,跑动缩减88%。
开通“惠企政策直通车”板块,实现“一网汇集智能推送”。依据企业开办信息,建立企业标签,实行部门联动,主动汇集各类惠企政策,改“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全市791条惠企政策全部上线到位,目前点击量突破19269万条次,累计兑现资金2.39亿元。
搭建“水电气暖联合报装”板块,实现“一站服务并联办理。打造“提前介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联合踏勘、协同接入”报装接入模式,实现土地出让前规划制定管网条件图,项目开工前配套至用地界线,项目完工后直接办理接入,时限压缩30%,有效解决重复开挖、“马路拉链”等问题,保障项目建成即可投运。
开发“网上中介超市”板块,实现“一网选择规范管理”。以“一网选中介”为抓手,指导中介机构编制办事指南,公开服务范围、资质条件等要素,为项目业主选取中介机构提供便利,有效破解中介服务价格高、质量无保障、信息不透明,以及“红顶中介”“变相指定中介”等问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嵌入“智慧人才管理”板块,实现“一库管理人尽其才”。开发“智慧人才管理系统”,推动各类人才信息的全面采集、精准管理,实现人才资源供求双方快速匹配对接,为用人主体和人才队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做实“五篇文章”擦亮营商环境品牌
我市聚焦市场主体准入退出、融资服务等“急难愁盼”,疏堵点破难点除痛点,让“易办·吴优”营商品牌“底色”更纯、“成色”更足。
做实“便利”文章,跑出审批效率“加速度”。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96%,时间压缩至半个工作日。简易注销实现“零见面、零部门、零材料”。“一业一证”+“证照联办”实现“一业一流程、一证即准营”。不动产“带押过户”“交房即交证”实现“用新贷还旧贷”和住权与产权同步。95%税费服务事项“网上办”。15类工程项目分类定制审批从拿地到动工全流程审批时限提速40%以上。全市1369个办理事项实现70%以上“全程网办”、80%以上可“不见面”、90%以上“最多跑一次”。 做实“清障”文章,破除体制机制“肠梗阻”。全面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之外无审批”,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等8个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制约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推动大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平起平坐”。共审查有关文件145件,废止、修订6件。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对中小企业预留的采购份额达80%以上。
做实“惠企”文章,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稳岗返还等惠企政策,全年为各类经营主体减免税费45.9亿元,为5501家企业减免4.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08万元。出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吴忠版“31条”“24条”,支持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开拓市场、扩大就业等,市、县两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共计10.2亿元。
做实“减负”文章,促进生产经营“降成本”。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发票及设备、社保登记、公积金缴存实现“零费用”。“三零三省”用电服务办电环节由6个压缩至2个,为2.8万家经营主体节省办电成本1.37亿元。公共资源交易“加减乘除”模式在全区推广,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率分别达78%和80%,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措施为企业缓解资金占用成本1.3亿元。推行区域评“政府买单、企业共享”,办理时限由140个工作日减少至20个。
做实“活水”文章,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拓展首贷390户6.75亿元,推出“惠农e贷”等20多种信贷产品。普惠小微贷款达3.5万户177.3亿元,同比增长9.5%、22.9%。引导各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本付息、提升信用贷款比重等方式,为困难企业解决阶段性融资难题。全市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6502户9.1亿元担保业务取消反担保措施,对49户5040万元担保业务提供延期还本服务。
营造“五心环境”涵养投资兴业沃土
我市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坚持当好“五种人”,诚心诚意、积极主动、精准有效搞好服务,孕育一方投资兴业的沃土。
营造舒心环境,当好“知心人”。每年分行业分领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沟通会,向全市企业家发出感谢信,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浓厚氛围。落实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荣誉和待遇,入选各级人大代表26人、政协委员56人,推荐获评全国、自治区五一劳动奖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举办企业家素质提升和创新精神培育等培训23期,创建院士工作站1个、人才新高地2个,引入35名高层次人才入住市级人才公寓。
营造贴心环境,当好“大管家”。围绕项目推进有成果、企业发展有成绩、干部成长有成效的“三赢”目标,连续两年选派100名处、科级干部分别担任企业“大小管家”,承担惠企政策宣传落实、纾难解困等6项职责11项任务,服务覆盖立项审批到投产全过程。从金融机构抽调33名专业人才组建“金融顾问团”,为企业提供培训、化解风险、政策咨询等服务。
营造暖心环境,当好“店小二”。建立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机制,成立服务专班,实施企业困难问题直达解决等4项制度,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各园区组建帮办代办服务队,各级政务大厅设立帮办代办服务区,常年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累计帮助解决各类诉求2670万项。坚持“有呼必应接诉即办”,打造12345热线企业解难纾困“总客服”,“7×24”小时全天候受理企业急难愁盼。全年受理涉企问题2221个,解决率95.9%,满意率97.8%。
营造放心环境,当好“守信者”。构建“信用监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机制,让监管对失信企业“无处不在”、诚信企业“无事不扰”。移出(恢复)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0025户次,修复失信记录460条。运用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非现场检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开展有温度执法,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三张清单”,明确不予或从轻处罚事项310项。实施经营主体歇业备案管理,允许暂时经营困难企业“休眠”、重整旗鼓再出发。建立政府承诺审核、政务失信投诉举报机制,严禁“新官不理旧账”,全年为128家中小企业化解欠款1.3亿元。
营造安心环境,当好“护航员”。建立司法机关、工商联、“百所联百会”沟联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履行、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服务。推行少捕慎诉慎押、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等60余项举措,将司法办案影响降到最低。打击侵害企业权益、扰乱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活动,破获涉企案件45起,追赃挽损1382万元。开展知识产权“铁拳”“蓝天”专项整治行动,核查处置非正常专利申请3批140件。设立破产专项基金,完善府院联动破产案件审理机制,加速“僵尸企业”出清,助力困境企业“涅槃重生”,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