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和住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宅基地和住宅闲置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村庄“人走房空”,呈现“空心化”演进趋势。近年来,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围绕如何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闲置农宅盘活,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打通农民财产性增收渠道等问题,认真履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改革职责,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宅盘活利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采取自营、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合作、复垦等方式,通过建设乡村民宿、农家乐、文体广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复耕复垦、绿化美化等,累计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2600亩。在盘活利用面积方面,利通区盘活利用612亩、红寺堡区盘活利用899亩、青铜峡市盘活利用957亩、盐池县盘活利用37亩、同心县盘活利用101亩;在体制机制方面,青铜峡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在政策激励方面,利通区对盘活利用宅基地和闲置农宅新建民宿、农家乐的,每户奖补8万元,撬动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利用;在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方面,开发乡村民宿、农家乐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发展特色农业比如高闸村“农房”变“菇房”培育菌菇产业,农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积极探索盘活利用的可行模式,初步形成了5种模式:一是“农房”共享模式。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采取“党支部+农户”和“政府主导、部门帮扶、金融扶持、农户参与”的发展方式,充分盘活农户家中闲置农宅,鼓励农民房屋与村外来客共享居住,将空闲房屋腾出来自主经营民宿、农家餐饮等,打造永新共享庭院,形成共建共享的民宿旅游新格局。二是“农地”共享模式。利通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通过政府征收、村集体流转等途径,发动村民集中整合、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资源43.5亩,由集体统一规划,全力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化创意、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文旅融合集聚区。三是“农旅”共享模式。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通过搭建村旅游合作社平台,收储农户闲置房屋,引进民间资本,集中盘活利用10户闲置房屋,重点打造民宿、电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青铜峡市陈袁滩镇唐滩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盘活集体鱼塘和闲置农宅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了“唐滩渔村”品牌。四是“农产”共享模式。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推行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依托本村菌菇特色产业优势,对12户闲置房屋和圈棚就地改造变“农房”为“菇房”,试种高品质菌棒,建立“统一菌棒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培训管理、统一产品收购,农户只负责分户种植”的“四统一分”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更多有产业发展热情的农户在闲置农房或圈棚种植菌菇实现增收。据测算:1间(45平方米)蘑菇房放置菌棒数量2000袋左右、1座(130平方米)蘑菇棚放置菌棒数量4000袋左右,只需要1个劳动力,除去各种成本,1个人1月净收入3000元左右,效益可观。五是“农企”共享模式。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立足闲置宅基地多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村集体租用村民闲置房屋,投资500多万元新建改建碧玉、青鸟、阡陌3座黄河民居主题特色民宿,交由专业的文旅公司运营,打造成为了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村容村貌整洁的宁夏特色旅游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