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先行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3-02-15 来源:吴忠市科技局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吴忠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研发提能力。研发是企业的命脉,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2022年,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全市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17个,一般项目35个,均创历年之最。全市共计争取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14大类项目,到位资金约1.2亿元,其中市本级资金7146.19万元。天利丰公司的膜分离+PSA吸附BOG制取液氦工艺在国内首次实现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国电投宁夏铝业科技公司首创绿色低能耗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建成国内首条铝电解废阴极炭块清洁资源化利用工业线。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主体增质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政策、项目和服务的奖励扶持帮助,逐步构建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农高企)、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2022年,全市新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比上年增长166.7%;备案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25家,比上年增长64.5%,国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钧凯种业公司认定为我市首家“瞪羚”企业。
三是平台聚活力。平台是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全市建设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31家,比上年增长343%;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组建创新联合体6个,分别占自治区总数的22.2%和37.5%。宁夏金宇浩兴奶业研究院成功创建成为我市第一家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在引领带动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聚力赋能。
四是合作搭桥梁。以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为契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东部科技创新要素向吴忠合理流动。推动全市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家大院大所、东部地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先后促成57家企业与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实施98项科技项目。恒丰纺织公司与青岛大学共同开展再生纤维素纤维本色纱绿色评价技术联合攻关;鼎辉科技公司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针对氨法电锌中综合回收技术、火法湿法联合冶炼工艺等共同开展研发。
五是成果促发展。成果转化是加强区域间的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有力带动创新发生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2022年,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成果推介对接,累计举办对接活动16场,服务企业1149个次,成功签约技术转化协议11项。持续开展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引进示范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22年,实施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26个,支持资金768万元,实施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支持资金320万元。
六是人才强动力。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针对我市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推进落实“人才+重点产业”行动计划落实,全市引进和组建的自治区创新团队达到13家。市人民政府与宁夏大学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企业与宁夏大学建立“双导师”互聘机制,马玉山院士被聘为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宁夏大学5名优秀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组织推荐5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宁夏大学担任校外合作导师。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壮大“田秀才”“土专家”,全市一千多名科技特派员成为科技下沉的“及时雨”,为乡村振兴奔走在田间地头。
七是服务惠百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科技部门班子成员分头带队主动“上门服务”。在全市启动大调研活动,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全面掌握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合作等基本情况,当好企业“服务员”。抽调全市科技系统项目管理骨干及青年干部成立科技服务包保工作小组,建立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服务企业库,分组分区域挖掘企业平台、人才、项目等方面的需求,面向企业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定向推送、上门服务、跟踪辅导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报尽报、应享尽享,摸排走访企业400余次,为企业提供“管家式”一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