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产权交易继续依托市、县、乡三级交易平台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积极拓展业务,扩大交易品种,增加交易数量,在加快推进“11”项基本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9”项创新业务,农村产权要素源源不断激活,使“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了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财产性增收“多赢”。
“11”项基本业务种类多、覆盖广、效应明显。截至2022年9月底,自治区明确的吴忠农村产权交易14项试点内容,已经顺利开展11项,共计完成各类农村产权进场交易3915宗,交易金额15.89亿元。累计完成农村产权抵押登记3428宗,贷款金额3.52亿元(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集体林权、农业设施用地使用权、大型农业机械所有权抵押贷款)。2022年1-10月新增各类农村产权进场交易295宗、交易金额2.51亿元;完成农村产权抵押登记1705宗,贷款1.8亿元。
“9”项创新业务接地气、品种新、特色凸显。吴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紧扣全市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捕捉各县(市、区)农村产权要素空白,积极探索开展奶牛活体交易鉴证、抵押公示、农业设施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农副产品推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农业托管服务入市交易、村级小型工程招投标、村级集体资金采购事项9项新业务。目前累计开展村级小型工程招投标交易189宗,交易金额1.01亿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2宗19.08亩,交易金额45万元;村集体资金采购交易32宗,交易金额2383.62万元;农业设施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宗,贷款金额2000万元;活体奶牛抵押公示650头、抵押价值420万元;活体奶牛交易鉴证200头、交易金额296万元;农副产品推介销售358.03吨,销售金额99.89万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挂牌5宗;农业托管服务项目1宗。
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市将农村各类产权和集体建设工程招投标,统一放到各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采取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通过政策咨询、严格审核、公开交易、签约鉴证、确权颁证,使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大大减少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私下交易或因产权不明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也从源头上治理了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过程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如盐池县分中心今年完成集体工程招投标、集体资产资源采购等农村经济事项交易鉴证12笔255.88万元,改变了以往由乡镇或村集体自行决定小型工程项目承包方,规范了工程项目、村集体资产资源采购等行为,维护了集体和群众利益,促进了乡村干部廉洁自律。
(二)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市充分发挥各级农交中心作用,使闲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手中,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既增加了农户财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又解决了外出务工做生意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促使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生更大效益。如浙江客商黄跃通过农交中心流转青铜峡市峡口镇巴闸村1718亩土地种植麒麟西瓜,为巴闸村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使村民就近务工,麒麟西瓜上市后,迅速销售一空,每亩带来近万元收入,实现了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增收双赢。
(三)加强了鉴证服务,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交中心出具的农村产权交易鉴证书,帮助村集体盘清了家底,科学评估村集体土地、农业设施、建筑物等价值,通过市场发现农村产权价值,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如利通区古城镇朝阳新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996平方米,以往年租金为38万元,实际评估价格租金为40万元/年,通过挂牌交易,年租金上浮了5%,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青铜峡市峡口镇谭桥村部及村皮革厂办公楼经评估市场价值为202万元,一方面可以市场价值入账固定资产,另一方面可为在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提供价值依据。
(四)打开了金融贷款门槛,优化了融资环境。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的规范化运作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抵押融资贷款支持,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破解了长期困扰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的难题,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农交中心已为农户、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金融抵押贷款1.89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